高效语文课堂与问题策略
日期:2012-05-28 11:28:32  发布人:  浏览量:5 打印本文

 

高效的语文课堂一直以来都是奋战在一线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实现”更是每一位站在语文课堂上的师者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问题。今天,笔者就把自己实践得来的一点点收获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一新理念启示我们: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人,作为学生、文本平等对话一方的教师,应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对话方式,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提问等。其中,教师就文本对学生提问是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之一。它的实质是教师用自己与文本对话产生的思想火花去点燃学生思维中的火种的过程。对话教育理念贯彻于阅读教学,要求我们反思传统的提问方式,通过改变提问的策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并学习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而逐步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          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致”

“满堂灌”,我们并不陌生,它已成为教学专制的代名词。教师总怕课堂太“安静”,于是就会采取“问题轰炸”的方式来让课堂不出现冷场的情况。实际上,问题太多、太杂、太琐碎反而会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缺失了锻炼思维深度的机会,以致于对文本难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问题没能成为学生思维的推进器,反而变成了窒息学生创造力的风霜雨雪。

还记得在教授李白《蜀道难》时,第一课时设计了三个问题:1有人说,《蜀道难》全诗内容可用一个字概括,你觉得是哪个字?2、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围绕“难”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3、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用文中典型的语句来表示。

三个问题看起来少了很多,但是却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而且这是诗歌教学的第一课时,而且给学生以足够的朗读时间。

其实,宏观上课堂看起来问题是少了,但是学生思考的时间一点都没有减少,这使得学生从感官上不但不会觉得疲惫,反而更容易集中愿意分散的注意力。

二、          问题不在滥而在于“效果”

问题其实是一种导向、一种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应是那些能唤醒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创新的问题。

1、探究性问题。 何为探究?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说是深入探索、反复研究。教师的提问只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深入探究文本的形式。设置问题具有探究性,才能使问题成为学生阅读思考的起点和动力。同时,通过问题给学生提供某些线索,启发引导,使之注意利用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通道,在于作者的心灵对话中交流感情、碰撞思想、获得审美体验。

例如教读《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教师提问:文章的开头两次写“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作者在文中又写了这样的话:“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否自相矛盾?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同样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于是很快的就进入到积极地阅读与静静地思考当中去了。经过对文本的探究,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为了纪念死难烈士,作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这就告诉我们,作者要写,但由于悲痛到了极点以致说不出话来。然而“此后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又告诉我们,作者悲愤得说不出话时,不料那些反动文人又肆意污蔑,因此作者感到再也不能一味沉浸在悲痛中了。应该奋起战斗了,于是作者觉得“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通过这样“探究式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由于情感的激发,而主动地参与到对文本的研究中来,不仅转换了师生的地位,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即让学生自由回答的问题。这类问题不提供具体答案,不规定回答范围,允许学生不受限制地寻找答案,回答问题。开放性问题灵活性大,适应性强,适合于回答其答案内容是未知的或答案情况是复杂的问题;它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从而使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本的解读更多样,更有时代感。
例如在《边城》的阅读课上,老师曾问:“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文章到此就结束了,那么你认为这个故事如果要是还有一个结尾的话,它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呢?这一似乎大而无当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各种“奇谈怪论”,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由此来看,开放性问题是给学生最自由驰骋想象的问题,学生们热情似火,联想似虹,抓住了他们的心,何来语文课的阴沉古板,怎会不能实现高效的目的?
三、问题不仅在于师之问的“循规蹈矩”,更在于生之问的“超乎想象”。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阅读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根本的问题是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发问的宗旨也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真正平等的与文本、教师对话,在阅读探究中质疑问题,不断增强思维的活跃性、深刻性。
首先,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学生“问”而有胆。一直以来学生都特别习惯于一种课堂模式,就是“老师发问,我只想怎么回答就好”。其实人类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有极强的好奇心。处于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学生来说,这种心理更强,学生们不是不会质疑,只是这种质疑的能力在长期的惯有模式下而被慢慢的削弱了,如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提高他们的求知效率,那就要尊重他们大胆质疑的勇气,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一个个智慧的问号。即使学生的问题幼稚、离经叛道、很不靠谱,也要予以高度重视,并能以某种建设性、激励性的方式给予快速而准确的反馈,想必会为我们曾经扼杀的行为做些积极地弥补工作。学生的兴趣、能力、高效怎会不再回归课堂呢?
其次,保留一定余地,使学生“问”而有隙。在阅读教学中,始终要保证学生有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其实,今天的学生不怕“阳光普照”,就怕没有“阳光”,有了“阳光”的小苗才会长得又快又好。
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但是高效的语文课堂更应该是科学合理的课堂。它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去参与,去探索,去丰富,去完善。今天课堂上的主人已然不仅仅是老师,更应该是学生,有“问题精神”的学生。实现这种“问题精神”学生的培养,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最终才学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核发: 点击数:5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