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外课堂语言沟通艺术的差异
日期:2012-05-28 11:34:08  发布人:  浏览量:4 打印本文

 

摘要: 课堂语言沟通中外存在差异,主要有四方面:对沟通对象的期望值中外有差异;沟通要点中外有差异;沟通手段中外有差异;处理多元化学生需要更多信息和理智。

关键词:课堂语言沟通   国内   国外   沟通对象的期望值  沟通要点  沟通手段  信息理智

   课堂语言沟通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在此引用一首诗,它恰好说明了语言沟通对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听了您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辨,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您的意思吗?

……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他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您说雨停的时候,

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

    教师在课堂使用哪种语言来沟通,和用什么方式来沟通,能决定学生知识之门是否打开,也能决定学生的心灵之窗是敞开的,还是永远筑起一道墙。语言沟通是知识情感的载体,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重视语言沟通技能和艺术就是把握了课堂的脉搏。

    下面提出几点中外课堂沟通艺术的差异,以供教者们反思和参考。

一 对沟通对象的期望值中外有差异

国内教师一致认为,对学生差别对待来沟通就是因材施教,如《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丛书——语言沟通技能》中详细阐述了:在运用语言沟通技能时,对待优秀生,给他们自主性多一些;对待中等生,给他们选择权多一些,能放就放的放就放;对于学困生,由简就繁。

在国外,温斯顿(Weinstein)和麦考恩(McKown)研究指出:教师在沟通中潜意识对学生的划分会将期望效应直接反映在教学内容上,间接反映在学生的自我观,动机,成绩期望,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研究结果表明,就是小学生也汇报过,教师运用语言沟通时传递出了不同期望值,尤其是不受欢迎的对待学困生的低期望效应,在课堂里爆发力最强大。

所以,建议在面对沟通对象时 ,不能只根据智商和学业测试得分来划分学生,哈弗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ener)论证说,人至少包括八种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等,教师有必要形成高度社会化信念,才能应对和每一位学生的语言沟通。

二 沟通要点中外有差异

   国内认为课堂语言要有条理,严密,要善于潜移默化的寓情于教。而且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师道尊严”,认为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教师不能够“放低”自己。

   在国外,德国著名学者海因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剑桥的教授为演示“静电”,不惜亲自“触电”(触摸仪器),头发当场全都竖了起来,引来哄堂大笑,再附上幽默的语言,简直是触电版“人间喜剧”。学生因此更加尊重老师,这种尊重是教师用幽默,自嘲赢得的。而不是依靠严肃得到的。

   幽默本就是一种人生态度,掌握这门艺术的教师通常观察力极为敏锐,思维也非常敏捷,因为他们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欢乐 ,惊奇,疑惑,窘迫等内心活动,并且及时开动脑筋,用“幽默细胞”作出决策。

三 沟通手段中外有差异

    国内教师和学生沟通时讲究和风细雨,春风化雨。严重时立即惩罚。

在国外,有专门的教师负责和在课堂混乱中表现特别活跃的学生交流。这称之为“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也叫做“运用非暴力沟通来重建校园秩序,代替惩罚”。在学校里,可设置一个教室,来到这里的学生,可以什么都不做。有时,有的学生主动提出到这个教室去,在另外一些时候,如果某个学生的行为妨碍了别人学习,老师也会请他去。在这个教室中,安排了非暴力沟通的特别教师,当学生进来时,她会主动和他们交谈。这个教室的设置对学校秩序的恢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因为那些曾参加讨论的学生告诉他们的同学: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各位同学的学习权利。

这件事说明了,除了回避矛盾以及实施惩罚,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 处理多元化学生需要更多信息和理智

    在国内,教师一直强调与学生沟通最重要是真诚和同理心。

    在国外,一些教育系统比较先进的国家,率先应用信息不对称原则,即在课堂里学生知道老师的信息比老师掌握学生的信息要多得多。例如母亲一课,教师找一位自幼丧母的学生谈论母爱,以至于导致尴尬和伤害,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所以致力于更多掌握学生的信息是首要。在今天的学校里,学生空前多元化除了来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也会影响学生适应学校的文化的速度和意愿。教师应该致力于掌握学生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至少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其一是语言价值观和其他思想观念,其二是物质产品,如图画书籍和其他东西,其三是教育资格和经历,尤其是对来自特困家庭和底层家庭的学生和来自不同种族民族的学生。

    学校和多数老师都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的学生,非常想要为他们提供很好的教育,但由于他们的信息有限,他们对学生知之甚少。结果,他们对于来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学生的看法,就可能建立在虚拟的想象和陈规旧套的基础上。所以就要更有效更理智的掌握信息,更有效地和来自于不同背景的学生用语言交流和沟通。

中外教育的语言沟通有很多共通之处,以上提出的仅是一些差异,以上观点建立在研究基础上,旨在创造双赢的沟通,可供课堂语言沟通作参考。

参考文献

1】马歇尔                 《非暴力沟通》华夏出版社            2009

2Thomas L.Good.JereE.Brophy[] 透视课堂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3】卞金祥     《名师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丁钢主编  《 学业不良的心理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5】詹姆斯林奇          《我的哭声无人听见》  漓江出版社                 2008

6】南希.萨姆林      《爱与愤怒》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7】朱志贤                 《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8】凯文霍根               《说服心理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9】严玉双                 《尊重》中信出版社                            2009

10】阿代尔费伯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中信出版社              2010

11】劳拉.             《欢迎你的危机》华夏出版社                      2010

12】张仁贤         《点击陶行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

核发: 点击数:4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