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判断是开启语文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日期:2012-05-28 11:38:10  发布人:  浏览量:5 打印本文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法国的散文大师米歇尔·蒙田也曾经说过“磨练自己的头脑,和他人相互切磋交流是十分有益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交往是社会的主要活动,而语言正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手段,而语文学科正是师生在运用语言的前提下形成思维成果的展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对学生的语言反应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发现对下一步教学有价值的因素,通过强化加以运用,那么一定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施和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事半功倍。那么如何做到评价和判断准确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对学生上课时的语言表述要做出正确的理解

《强化技能训练》中说:学生对教材或者是教师刺激的最初反应,在语言表达上往往是含糊不清的,如果教师在没有理解学生表达的真正意图的情况下,就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强化,就会妨碍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二、把每位学生的有价值的语言表述有意识的放大

作为老师,虽然说要一视同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容易将话语权交给反应速度较快或者是学习较好的同学,对学习较差同学的反应往往有所忽略,但是如果你真能把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放大的时候,效果会大有不同。

典型的教学案例:教授《春江花月夜》时,首先进行朗读,通过聆听配乐范读、自读、点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朦胧飘渺的意境,很好的落实了对美文的初步感受。

其次就是感悟,在初步体会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闻一多先生称《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大家认为它美在什么地方,好在什么地方?这时普通班里一个很淘气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孩子突然间抬起了头,眼睛紧紧的盯住我,凭我的直觉他一定想说些什么,于是我放弃了平时对他的偏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他的回答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回答如下:“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春归来兮,昔日柔情的江面一改常态,连海接天潮涌潮翻。凭栏远眺,月解下娇羞的面纱,牵着潮水的裙摆映彻天涯,皎洁的月光水波荡漾千里而来。这偌大的天下,哪里没有月影的幻散呢?江水倾泻而下,在开满花草的郊野舞蹈歌唱,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之上,就像雪珠一样的洁白晶莹。月光如霜般凝重,月中有霜,霜随月影,洲中白沙与月色相融,难辨萍踪斜影。明月当空、花落月潭、身在天边,情何以堪?人生世世代代无穷尽,百世沧桑,唯有这江月、潮水亘古不变。罢罢罢,不知这当空的皓月在永恒地等待何人?把酒问天,凝眸处,唯长江与流水十八相送,执手相看……”这段即兴的抒情散文似的语言,让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人大吃一惊,我快速的从吃惊中缓过神来,这样评价了他的发言:“你真给老师和同学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原来在你玩世不恭的外表下,还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细腻的心,原来的语文课堂上没能听到你的声音真是老师的遗憾。”没想到一个眼神的正确判断,发现了一个很有语言天赋的孩子,一次简单的表扬,增强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了他对语文学科和语文老师的偏见。   在他的带领下,那节课其他的同学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也有佳作的出现,比如“春天说来就来了,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大江又开始了激情澎湃,沿途一片欢声笑语,欲与海面共分高低。偶一抬头,海面之上已是月满中天。千里江水,万顷碧波,在月光的照耀下,万物一片晶莹。江流曲折、蜿蜒绕过百草方甸,柔和的白月光,在草叶细细的边缘滑落得满地。夜空里飞舞的霜雾,落在小洲之上,白沙连水又是一片空明。这时,明月已经把光辉洒进了每一个角落,此刻江天一色,是纯粹的月白无声,这皎洁的月光映衬着一位仙子清唱“皎皎广寒殿,迢迢汉乡远”。又是何时,清泪欲滴的白玉盘照进了江畔人的思绪,不知何时,在春色醉人的季节里,第一个抬起头来看月亮,从此婵娟的月色,夜夜照亮思念人儿的寂寥。然而人生短暂,江月却年年不变,宇宙永恒。江水流淌不断,滚滚前去,月亮孤悬高天,矗立守望,似是等待,又似盼望。年年如此,空见长江送流水,独自哀怜。”

通过这样的例子我发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准确的发现学生有价值的思考以及回答,并且积极进行强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给学生打开了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肯定自我的窗口,让他们学习起语文来更有劲头,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准确判断不仅仅局限在准备的范围内,应该随机进行评价

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教师更要关注课堂生成的过程,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进行随机、及时、准确的评价,不能局限在自己设计或者是安排好的范围内。在教学中自己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校公开课上,所讲内容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学生在分析的时候说:透过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夫妻感情非常深厚,夫唱妇随,共同探讨学问。而我不假思索的按照自己准备的内容对学生的回答这样评价:请你好好想想在古代社会人们遵从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能用探讨学问吗?一个问题让学生哑口无言,课堂气氛也顿时沉闷了下来,在这样的氛围下作为教师的我“夸夸其谈”,把自己准备好的资料“倾倒”给学生。课后专家评课的时候很中肯的指出了这个问题,在课后反思中我也意识到:遇到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准备出现极大反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对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进行肯定的评价,然后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其探讨,对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绝对不能扼杀,应该积极肯定,不能“生拉硬拽”到自己课前准备的“圈套”中,这样的课堂一定是不和谐的,学生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40分钟的“现场直播”中要发挥自己的才学和机智,在第一时间准确判断学生的表情神态以及语言表达,并且用及时、准确、幽默、真心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的反应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核发: 点击数:5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