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技能初探
日期:2012-05-28 11:43:07  发布人:  浏览量:10 打印本文

 

【摘要】高中的新课程改革,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春风,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思想和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广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则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有提问能力的语文教师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中对课堂提问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一些有效、大胆地尝试,将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记录如下。

【关键字】  课堂提问  提问技能  方法与技巧  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不是老师纯粹传授知识的课堂,更不是老师一个人表演的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合理恰当的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没有一定质的提问,无法保证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通透。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的提问,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明确新课改中师生关系的转变与教材的变化

探讨恰当的课堂提问,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新课改中师生关系的转变以及教材的变化。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或简单的教练员角色,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教材也不再是以知识点、能力点为统摄的文选式,而是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使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教科书中得到了落实。在明确新课改种师生关系及教材的变化的基础上,探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与途径

1.抓住契机,创设情景,激活思维。

课堂提问要重视策略,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适时、适地、因人而异的进行有效提问。当学生处于不知而急于想知或一知半解时,于颇具思考价值处创设情景,恰当地提问,把握时机,对激活思维、促进思维发展十分有效。具体而言:(1)学生对于某一人物或某一情节感兴趣时;(2)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3)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4)(5)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困境中时;(6)当学生有观点极想表达时。把握这样的时机提问,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对《论语》的教学中,学生对《论语》及孔子虽然不陌生,但是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可要引导其通过课本对孔子其人和《论语》的进行深入地探究,学生会感到很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先将晦涩难懂的文言语句放置一边,而尝试着从讲述孔子的“名人轶事”入手,先设计一系列连环的问题,如“大家想知道有关孔子名字的故事吗?孔子平时是怎么生活的吗?孔子的得意门生都是谁?这些人中谁在经济上最富有,而谁又最贫困?孔子最欣赏的是谁?”,通过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吊足学生的胃口,抓住其思维最活跃的时段,引入对教材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些“名人轶事”为课本上大量的思想理论提供了真实生动的事实依据,使学生在兴趣高涨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消化、理解,效果十分明显。

2.逐层深入,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提问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教师创设的问题难度要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把问题巧设在在“学生跳一跳,果子能摘到”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求知的需要,从而把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活动引入最佳状态。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水平,将一些难度稍高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联系密切的容易解决的小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后,能够找到准确的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小问题入手,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3.准确严密,紧扣目的,灵活多样。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具体、准确、严密,要让学生明确回答问题的方向。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提问必须严谨科学,做到在语言设计和运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排,体现教师在语言文字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使课堂提问成为运用语言的课堂艺术。

课堂提问还要紧扣目的。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切忌随意性和无目的性。

在准确严密,紧扣目的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提问不带班,不落窠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中,有一个问题: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有人说是“妇人之仁”,苏轼说是“君人之度”,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通过这种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又如《滕王阁序》一文,它是一篇语言优美的骈文,要体会这一点,除了要有教师的讲解铺垫外,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那么比直接讲解文体的特点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问题:请同学们按照“四四对四四”“六六对六六”“四六对四六”“六四对六四”等骈偶的句式找出骈偶句子,并谈谈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学生通过这样的引导,自然领会其中的要点。在启发性问题的帮助下,学生能锻炼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有效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深挖教材,把握难度,因人而异。问题来自教材,问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浅。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的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学生的水平有差异,在课堂学习上,教师的提问应该要顾及整体。如果我们在提问的时候,问题都很难,学生很少能思考出来,那么就会直接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都很容易,又会让学生觉得思考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因此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对一些水平略逊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于水平较好的学生要求相对拔高。这样就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留有时间,充分思考。

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回答,或者在学生一下子没有想到时,就急于在全班上说出自己的理解,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这样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时候答案不是最重要的,思考的过程和方法显得更主要。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重要的等待时间:即“第一等待时”,“第二等待时”。所谓“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回答。所谓“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因为学生可能要补充、修改原来的答案。第一等待时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保证学生能完整的做出答案,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3.适当点拨,鼓励为主。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它说明鼓励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候,他们会因为一些关节卡在那里。这时,老师的适当引导或及时的补充就显得很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学生放弃,或者转去提问别的学生,这样子容易让学生的自信心受挫。适当用举例类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如果学生能成功答出问题,老师要及时肯定,要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

第三,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适时露面,对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语文课堂的提问,不近要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要努力展示出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色,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让课堂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孟宪凯, 刘文甫,李涛,提问技能训练,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J].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8).

[2] www.being.org.cn/ncs/课堂标准

核发: 点击数:10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