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实践与历史学科教学技能初探
日期:2012-05-28 13:13:19  发布人:  浏览量:9 打印本文

 

吉林省新课程改革实践已经四年了。作为第一批新课程的实践者,经历了高一刚步入新课改时的茫然到高三泰然接受高考的检验,真的是付出了太多,也收获了很多。经历一个高考轮回,又回到高一,重新拿起以前的课本,再次走进课堂,真的是觉得第一轮课程实践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经过四年的学习、实践、思考与摸索,针对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等问题,本人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在未来的教学中还要多加注意。

一、  要及时更新史观

现今流行的史观主要有三种: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这三大史观已渗透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新课程新教材是以新史观为主导的,主要体现的是文明史观。新教材必修一、二、三讲述的分别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其中又渗透着新史观中的现代史范式和整体史范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习新史观,领会新史观,突破以往讲得烂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的窠臼。当然,新史观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渗透,不可能靠一两堂课就解决了,因为史观问题是对历史的认识问题,不是知识问题,要改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换一种眼光看历史,要靠长期的点滴教学。所以,新高一教学就要渗透新史观,不要等到高三复习时再讲。

二、准确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这一新课程理念,地利用教材,合理整合教材,在对学生进行历史基本知识的讲授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心中要时刻有课标意识,自觉执行课标,不断钻研课标,理解课标,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钻研、对学情的了解,在教学中细化课标,使之更具体化,保证课标得到全面的落实。

三、正确把握新课程教学难度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跳跃,出现了历史的中断。教材中对很多的历史知识点大多是点到为止,对其前因后果不多加论述。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对教学内容也要大胆地进行跳跃和中断,不能为了体现历史的完整性而对教学内容进行过多补充,否则很容易把书越教越厚,而且会讲不完课,课堂上完不成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有些其他学科已经详细涉及到的内容在历史课堂上就没必要再进行详细分析、解释了,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代表思想”等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而对教材中的“导语”、“课前提示”、“知识链接”、“资料卡片”等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性地进行利用,不能面面俱到,大胆删减。在教学中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把教材挖的多深,而在于通过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分析新教材结构,加强模块联系

新课程分三个模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叙述古今中外合编的历史。这就出现了教学内容的重复、罗嗦。比如“欧共体”、“欧盟”等内容在必修一、二中都出现过,而且也是重点内容。再如,“两次工业革命”在必修二、三中也都有不同程度和角度的讲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分模块分别对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教学,教师还应当注意把三本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及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内容进行相互参照、统筹兼顾,从不同角度,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五、适当整合新教材的内容

如何用好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是摆在每位任课教师面前的重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平时多钻研,多思考,一方面尽量用好用足教材,另一方面要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如必修一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我认为布局有些乱,一会儿讲侵略,一会儿讲抵抗,一会儿又讲暴行,不利于学生掌握。我在实际教学时对其进行了整合,按三大块指导学生学习,即侵略(一系列事变及暴行)——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胜利(原因及地位)。这样学生容易构建比较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六、选择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方法很多,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工作后的最初几年,自己主要是采用讲述法。而现在的高考新观点层出不穷,新材料浩如烟海,谁都不可能了解所有的学术观点,见过所有的历史文献,即使做到了,又怎能预料命题者从何角度设置问题。考试永远要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无非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中会有许多史学的新观点,有争鸣,因而开放性的教学,探究性的学习势在必行。本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试着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比如必修二专题五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我们就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事先认识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等内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多给一些鼓励,多给一些掌声,少给一些批评,这样就能更好地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加到教学中来,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另外,我在教学中也经常采用文献法教学,因为历史文献有利于创设让师生共同直面历史的新情境,也会引入一些新观点,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评价史学观点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新高考要求的。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已逐渐成为新高考的主要命题趋势之一。

七、合理利用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像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越来越多的被我们所采用。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能更吸引学生。我校在教室里安装了全新的多媒体设备,尤其交互式白板功能很强大。一线教师均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多媒体带来的好处很多,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要根据实际条件、教学内容特点而适当采用,使之为历史教学锦上添花。

八、要更关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高中的历史学习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他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师只有了解了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才能使高一学生更加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我在首轮课改实践中,由于时间仓促、课时有限,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对初中教材研究不深,通史知识渗透不够,所以高三阶段复习时就存在很多困难,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阶段特征的把握等方面就不够到位,以致影响学生横、纵向的历史知识迁移,对高考不利。

九、 加强教研活动 ,重视集体备课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研究,集众人智慧,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改进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场改革,都必然经过许多苦痛,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教育家列德金说过:“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这应该就是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吧!为了这个信念,让我们在新课改的旗帜下继续摸索前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为新课改的成功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  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教出版社,2003

2.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一、二、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52010新课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吉林、黑龙江、宁夏、湖南、陕西、辽宁卷)

核发: 点击数:9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