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课堂教学技能系列讲座,引起了我很多思考。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使用,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已经不是教学的唯一标准和全部内容,教材成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媒介。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条件和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等的判断,深入浅出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综合运用教学技能,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在课堂中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提高。
这里,我设想,是否可以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更大限度的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以下方法来指导课文教学:使用学生已经存在的背景知识,导入文化教学,坚持浏览与细读相结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技能;创造活跃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在语境中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综合技能训练方法组织英语课文教学,具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是导入阶段。在此阶段,要特别注重文化导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一面镜子,它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映。因此要注重传授语言知识与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如果所学课文是学生熟悉的题材,应设法激活学生已存在的相关知识背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假如课文是学生不熟悉的题材,就需要对背景知识进行一定的讲解。理解课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背景知识和所读课文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同时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掌握课文大意的能力。
其次是阅读阶段。这个阶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环节。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方法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进行合理推测;寻找主题句。在这个过程中,要就文章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乃至词语意义都进行全面分析。不仅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已知导入未知,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层层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尽可能的熟悉并掌握阅读的方法,举一反三,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
最后是巩固阶段,突出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说和写都是学生学习英语与应用的最薄弱环节。对于说和写,目前的现状仍然是模仿式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习惯于安装范文的格式和句型组织语言。要对这样的现状有所突破,需要长期的努力。在巩固阶段,根据教材,可以设置相应情节,让学生展开互动,使学生在本课学到的内容可以得到综合训练,此外,各阶段的各种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这样的训练和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词汇和语篇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对文章整体结构的谋篇布局。只有这样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及内的分析和欣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理解和欣赏的能力,才能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词汇的内涵和在不同篇章中的效果,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合理设计任务以及营造较好的教学氛围。
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实践和研究总结出的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语言教学模式。它将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在课堂上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出发,围绕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点,制定出多重、多种语言任务活动,有针对性的让学生通过参与与合作,在体验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在设计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区分,设置适当的难易程度,让任务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任务型教学模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无疑有很大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一定问题。例如,以组群为单位的讨论,会使得积极性较高的同学得到充分锻炼,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依赖性增强。设计的情景教学环节,尤其是角色扮演,不能够对新知识点和技能进行有效锤炼,层次感不强,效果浮于表面。教师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反馈并不总是那么积极有效,这是今后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或者通过多角度、多系统、多层次的任务设计,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限于课堂教学时间,只能针对不同的课文、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筛选最佳设计方案。通过明确目的,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英语课文的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式阅读兴趣的培养,转换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作为模式的提供者,进程的辅助者,激发学生的思考,协助他们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的通过课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以上的方式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提高英语课文教学质量。
- 上一篇:浅谈高中学业不良的课堂观察...
- 下一篇:再谈化学课的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