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的“点睛之笔”
日期:2012-05-28 13:27:53  发布人:  浏览量:10 打印本文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终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在教学过程中则担负着这“收口”和“点睛”的神圣使命。尤其是在语文这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中,结尾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然而,在真正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而对课堂教学的结尾则重视不够,甚至被忽视。因此,掌握和运用课堂结尾的技能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的。好的课堂结尾,费时少,收效大,可以使学生对整堂课留下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使新旧知识有机地串联,条理清楚;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伏笔,承上启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钻研。仔细审阅高三的日常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种较常见有效的课堂结尾方法。  

一、总结归纳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统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文学、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突出重点,了解本质,便于记忆,使学生对整堂课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这种方法简洁、实用,可以贯穿于高三语文专题复习的全过程。例如:在第一轮成语专题的复习中,首先带领学生进行高考真题的演练,在课堂讲解中将成语误用的八种情况以板书的形式一一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对重点知识一目了然,然后引导学生在真题演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应对这八种情况的方法和技巧,对成语专题所涉及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掌握解题规律,以便在日后的复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练习巩固式

练习巩固就是针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某些知识时常出现混淆是非的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解题练习。在新课结尾时,通过提高、板演、测验等手段实施训练,以达到完善、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信息,切准学生的“脉搏”以利于调控和把握教学进程。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这道题上的失分率一向很高。因此在对这个专题进行复习的过程中,除了在对每个板块的讲解后,进行必要地总结和归纳方法和技巧外,还要对每个板块的内容配备相应的练习或检测,组织学生在练习和检测中,边运用边体味边小结,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教师通过这样的巩固练习,在批改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学生在知识方面出现的共性的问题,适当调整接下来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便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三、分析对比式

这种方式就是将新旧知识点、将新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将并列概念,对立概念,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又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从而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清晰。

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专项复习中,笔者将古汉语的句式特点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语法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首先明确古汉语的所谓“特殊句式”其实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式而言的,因此准确掌握现代汉语句式中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对于学习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是非常必要的。在比较中讲解,使学生始终能有一个参照物来作为依据,帮助其能准确地抓住它们的不同特征,辨别记忆对象。

另外,在成语的复习中,有一些因形近、义近而极易混淆的成语,如“一挥而就—一蹴而就”、“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一文不名—一文不值”、“无可非议—无可厚非”、“举重若轻—举足轻重”、“置之不理—置之度外”、“事半功倍—事倍功半”、“耸人听闻—骇人听闻”等等,在对这类成语进行辨析时,运用比较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让学生通过比较,寻找差异,最后找出能够区别词义的关键字,将对一个词的记忆转化为对一个字的记忆,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区分词义,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悬念存疑式

这是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承上启下的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和整个教学过程,一堂课的结尾,应巧设悬念,催人思索,成为学生游向知识大海、构筑知识大厦的起点。例如有些章节的内容比较复杂,往往需要几个课时才能讲授完毕。教师往往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一课结束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让学生思考议论,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真正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这里仍以高三成语专题的复习为例,来谈谈笔者的做法。成语模块是高三总复习的第一专题,对于刚刚进入高三还没有完全适应的学生来说,面对浩瀚的成语世界,无疑是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刚刚燃起的那一点自信心和决心很容易被这力不从心的重担给浇灭。因此,如何能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成主动的获取知识成为了摆在教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讲述有关“成语来源”的内容时,笔者寻找到了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成语的来源有四个方面:寓言故事的缩写、历史事件的概括、古诗文语句的摘抄和历代俗语的演变,在以举例的方式对每一个来源进行讲解之后,在每一节课结束时,都要将一些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成语以设疑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提示学生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在等待着他们,吊足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翻阅资料,查找答案,用心去体会揭开谜底的那一瞬间带来的快乐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时的那份自信。在高三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尝试着用这种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不仅能带他们一丝快乐和轻松,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仅仅是笔者在高三总复习教学中运用课堂结束技能的一些体会,希望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探讨。

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等各方面的差异,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不论怎样,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草草了事或轻易舍弃。研究表明,下课前的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了发散期之后进入了反弹期,教师应抓住注意力的反弹期进行总结概括,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好这短短的几分钟或短短的几句话,以充分发挥课堂小结所要达到的余音绕梁、点睛之笔的作用。

核发: 点击数:10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