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和谐为校园和谐构建广阔的平台
日期:2012-05-22 09:28:49  发布人:  浏览量:4 打印本文

 

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是校园和谐的主线,对高中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前进,家庭构造的模式变化,对独生子女教育理念的差异等使得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及问题,同学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本文就有关同学和谐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供同行们商榷。

影响“同学和谐”的主要因素如下:

社会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漠以及拜金主义的倾向,从而影响了同学的交往观。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学生对人生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另外,日新月异的网络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例如,有些学生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不知所措,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也容易导致高中生的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独生子女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我”为中心的家庭中长大,他们缺乏主动帮助他人意识,缺乏“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处世之道,容忍之心。

二个性差异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都不同,就导致了学生性格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高中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逐步从成长到成熟的时期,在这个过渡阶段,高中生们对周围的事情还很难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和他人,这就难免产生嫉妒,冲动,暴怒等不健康心理,影响了同学和谐。

针对以上影响“同学和谐”因素,为了构建一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同学和谐的班集体,我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有如下想法与做法:

优化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好的师生关系是同学和谐的良好典范。

教师应以尊重,关心学生为前提,体现关爱,宽容,和谐。着力从人心,人格,人性等方面推动师生和谐关系。让学生在优良的师生关系中健康成长。教师应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好师生,生生的矛盾与摩擦。只有教师树爱生之典范才能使学生从得到关心到关心他人,为全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团结,尊重,和谐,融洽的班集体贡献力量。如号召学生为贫困学生捐款,教师应率先垂范,带头捐款。在过中秋节等节日时能想到住校生的情况,和他们一起渡过团圆节。

  积极创设有效教育情景,活动,营造良好班风。

校园里的班级,是学生学习文化的主要场所,更是重要的育人之地。良好的环境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人性品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教育功能。它可以使学生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兴趣爱好更加广泛,性格更加积极向上。有效的教育情景能不知不觉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暗示作用。

如在班级悬挂班训,名言警句,教师寄语,设立英语角,图书角,爱心墙,作业展览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在班级举行演讲赛,辩论赛,踢毽,跳绳等活动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发展,创新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同学合作加深了友谊,促进了和谐。

如刚入高一,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给学生发了一张精致的彩纸,他们思考一周后,在彩纸上,填上自己美丽的大学梦想,张贴在班级墙上和自己的照片配在一起。我时常以此来鞭策他们,我用心记下了他们的大学理想:如我知道一学生想考白求恩医大,上课时我就点他名为某大夫,并时时鼓励他。这样,他们在枯燥的学习中增添了无穷动力和上进心。 我还在班级建立“1+1”互助活动,使同学间更加友爱诚信,和谐中奋进。

  构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以德管理,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在班级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激励,监督等班级机制,

从而形成和谐的班集体。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懂得发掘和欣赏真正的美的事物,形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懂得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懂得关心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同学服务,情系同学,无私奉献,互助互爱,奏响和谐的乐章。

四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三者关系,构建同学和谐的基础平台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应“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密切合作”。学生最先得到家庭教育,教师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等,培养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并指导帮助家庭建立有利于同学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如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同学间的和睦发展有家庭的积极配合,使多方教育协调一致。

总之,和谐的同学关系对于学生进步,心理健康发展,班集体凝聚力乃至今后的适应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追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之形成良好的人格:自信,健康,向上,友爱,诚信。同学和谐是一种巨大无声的力量,是优秀的隐形课程,以深刻的方式进入学生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只有和谐的同学关系才能孕育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核发: 点击数:4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