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于世,留足迹,听足音。寻找自己的定位,实践自己的价值。无论怎样,只想证明自己曾经在这里奋斗过。没有奋斗的青春,总感觉缺少一道最靓丽的色彩,回头想想自己也曾带着那抹亮色走过最青春的时光。
教学篇
选定这个职业,时至今日,就想做一个有样的老师。也曾忐忑着走进课堂,也曾如履薄冰的传授新知,但我一直有个信念,三尺讲台,不仅站得住,更要站得稳。做好规划,实现自我的价值。
关键词1:钻研、学习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如果从职业选择角度讲,我从事的是我最为热爱的职业。不是之一,只有唯一。所以为之投入、付出,无论曾怎样艰难,都乐在其中,不问其他。
2009年,第一轮的高中教学结束了,切身感受了高考的魅力,真的是痛并快乐着。痛的是,高中的大容量,高难度,而且还是第一次直面高考;快乐的是自己认识高考的能力在提升。2009年的高考结束,我就买了当年的高考真题,像学生一样从头至尾详细的做一遍。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每一年的几套真题,都在暑期的时候全部做一遍,我相信,一套看不出,几套总能有点理性的认识。做题过程总带着审视的目光和思考的心理。高考真题的出题者是如何将考纲渗透在试题中?问题的设计怎样呈现严谨?整套试卷的结构如何展现的科学合理?日常教学如何做好与高考的衔接?越是静心研究,越是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对高考和日常的教学的认知也在不断的提高。
从2012年开始,我的角色又多了一个。参与市里有些大型试题的命题的工作,让我的眼界又开阔了,审视试题的角度变为了出题人。出题,要关注考纲,考虑学生,经得起同行的推敲。原创的过程,费尽心思。如果没有之前细读考纲,研究成题的过程,所出的试题怎能经得起看到试题人的检验?慢慢的发现,出题的过程,也让我反观教学,督促自己对教学的再研究。
高考试题,它是一个载体,看似考查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在我看来,它更是检验一个老师对自己专业的认知和解读。教师职业魅力的所在也恰恰在此。不断发现新知,不断提升认识。
对教学的督促,还当有学习的方式。身边的名优教师,循环课,示范课,那是汲取营养的地方,但我更喜欢常规课,原生态的表现,才见的是最强的功力。走出校门,去见识更优秀同行的风采,当是更加幸福的事。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的名师工作室,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形式,连续三年,在大连,沈阳,哈尔滨都有名师展示课,即便高三,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也能到场去听课,对我来说,莫大的幸福。这几年不仅看到东三省名优教师的风采,2012年的暑假,我不计个人付出,专程去长沙,听到了来自全国13个省市,15位优秀教师的课,带着满满的收获,过了一个美美的假期。
实践中积累的是在实战中的认识,理论的学习,是对自己抽象认知能力的提高,几年下来不仅读了多位名家的教育理论的书籍,还涉及有文史类,文学类,散文随笔类,哲学类的各种书籍。教师当为自己藏书。
关键词2:思考、反思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在作者看来,人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人有思想,善于思考,勤于反思。在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人变得理性,而显现智慧。
从事一项职业久了,就会有职业倦怠感,我也不例外,大约在2011年左右。现在想来能够走出这段倦怠期,真的就是对自己职业的重新审视,凭借出题,换个角度思考教学。思考语文学科的特点,思考不同课堂的意义,思考学生个体的差异,思考知识传授的科学合理,思考语文成绩提高的有效方法。思考指导教学,教学需要反思,反思促使思考,渐渐的发现,这个天地竟如此广阔,哪里有边,哪里是岸。因为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高考一直也在变,化用雷锋的一句话,那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而有意义的教学职业生涯中”,我们的生命不仅有了长度,也有了宽度和深度。
2016年的高三备考,就是一个这样过程。深感有意义的是,现代文的阅读指导和作文的备考指导。现代文五选二的赋分差别之处,如何科学有效阅读应答主观试题,怎样进行作文科学系统的训练。反思之后关注的不仅仅在高三,长远观察,有些则应在高一起始年级就该着手。这样的反思,既会关注高中的整体,又会结合年段特点,落实不同的重点。
关键词3:合作、分享
懂得合作,赢在所有;学会分享,幸福所有。合作是态度,分享是境界。
2016年的高考,语文组获得了优秀备课组的荣誉。在我看来离不开的就是这两个词。距离高考还有不到100天的时候,才知道有关驱动型作文的消息,全组分工合作,训练学生,让学生不陌生于这种作文,并能够有方法应对这种材料,完成作文试题。合作之力不可低估。面对高考,分享有效方法最为重要。《作文素材》是积累素材很好的一本杂志,但究竟选择哪一期,备课组里一人选定,全组应用,达到高效备考。这样的团队,没有理由不出成果。一棵树站成的是自己的风景,一片森林才会带来大气候的改变。
教育篇
教师,不仅仅“传到授业解惑”,还应该是一个有着高超教育艺术的实践者。职业生涯过程中,有过班主任的经历,应该才是更完美的。
2013年,在我工作到第11个年头的时候,走进了班主任的队伍。虽然熟悉教学,但做高中阶段的班主任,真是第一次。忐忑、焦虑,解决这些,唯有更加兢兢业业,一个“勤”字根植于心。眼勤,嘴勤,腿勤,心也勤,鼻子也要勤,手更要勤。做到这些,学生就会看到一个班主任的真心,家长就会看到一个班主任的诚心,领导就会多了一份放心,自己也多了一份欢心。怎样的过程,怎样的结果,追本溯源,正是对学生的那份不离不弃的爱。爱不藏私,爱而有度,爱心之下,容有彼此。刚毕业的上届学生,还有这届学生和家长,都叫我“玲姐”,在我看来是尊称,也是昵称。爱心所致,无复他言。
在自己班教学,比较于科任班级,那种亲切感,默契感更是多了几分。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研究教学现象。当然也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又一种体验。体验过程中,就会挖掘出自身本已具备的潜能,让自身价值显现得更丰富。
我们在为维持生计从事一项职业,我们在为实现自身价值谋划着自己的事业,事业比较于职业,在我看来,多了一份倾心,一份思考,一份坚持。把工作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还是当成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最后的结果将天壤之别。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干,意味着胸怀壮志,工作中渗透的是一种干事业的激情,这种激情,就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就是一种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创新,正所谓“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职业生涯里,行在路上留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