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 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教务处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青年教师成长课反思
发挥学科特色,充分利用学科资源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青年教师汇报课反思
高一生物组 卜井山
2015年11月24日星期二14:10分,我在生物实验室讲了一节实验课《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室内温度12℃,特别感谢前来听课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辛苦了。
这节课结束以后给我感悟很深。通过一周的准备,包括预实验,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对可能发生现象的预设等等,真的是想了很多。我最初的目标非常简单,就是换一种课型来突破自己。但但这节课结束之后,给我留下的思考却是非常多的。
首先我谈一谈我的收获吧!
1、高效课堂是可行的。预设的实验有三个,包括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pH对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虽然感觉一节课完成三个实验本来就不太容易了,但是我还是坚持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学科素养。
2、问题的有效引领是必要的。实验前、中、后我都设计了相关的问题,引领着学生分析设计实验的思路,如何控制自变量,如何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如何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如何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且和其他小组同学对照来得出最终的实验结论。
3、提升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实验数据来建构数学模型,使实验结果上升到理论高度。
4、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理论知识并提升了操作能力。学生们跟着老师的节奏按部就班的去做,很有秩序。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比较自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水浴加热的过程中设计的几个小实验也很有特色,成为了本节课的亮点。实验设计和问题设计都比较有效,语言上比较简练,处理问题比较及时,使理论复习也很到位。
5、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自己从改变思想开始。这是这次汇报课给我带来的巨大动力。
在得到大家表扬的同时,给我的建议更为宝贵。我的思路也从这节课中延伸了很多,让我思考到生物学科真正的魅力所在。学生喜欢做实验,愿意动手操作,看到自己的实验现象非常的喜悦。
1、孩子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很差,由于各种原因,孩子真正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又因为本节课实验中对试剂的量是有相对严格的要求的,否则实验现象一定不准确,无法完成对照。而水浴加热过程中学生们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剂量,而加热后增加了淀粉和淀粉酶的溶解度,都变成了透明的液体,所以造成无法识别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导致实验无法进行等等。
2、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课堂容量大,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节省时间全班同学按照不同的实验分成若干组,比如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学生被我分成了9组,每组只完成其中的一个pH的实验,全班同学相当于9组对照实验,而且同桌之间都可以形成对照。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但是,每个学生没能自己完成所有组的实验,体验感不强。尤其部分学生们操作不准确,实验的现象没能很好达到预期,所以没能直观的得出结论,这就是更大的遗憾。
通过这堂课,我对学科教学有了更深层次想法,一定要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尤其面临新高考,我认为这件事势在必行。当然只喊口号是不够的,这条路将是比较艰辛的,同时感谢学校的大力支持!在今后的学科教学中,从我做起,争取能够带着学生多做一些我们能做的实验,让孩子们在生物学科上更多的感受实验的魅力以及学科的魅力。
2015年11月28日
教学反思
姜大韧
通过这次成长课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上“以人为本学生主体”体现得不到位,没有调动全部同学参与课堂活动并积极思考。更没有培养和体现出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反映出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存在不足之处。学生调动能力欠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氛围不浓厚。
二、教学知识上,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不能从大处着眼无法从宏观上把握细节。因此平时要深入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能够层次清晰的娓娓道来。并将其中的原理呈现给学生或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
三、教学方法上“生活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先是孩子们形成感性认识—使孩子们从生活中感受体验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且能加以运用、
四、教学心理上,不够自信。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备课不够充分。
五、备课细节上
(1)PPT制作不够精简美观,颜色对比不够强烈。
(2)板书不够精简美观要求层次清晰。
(3)语言不够凝练有重复和表意不明的地方
(4)课堂上引导学生时所提出的问题目的性不够明确。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其实上好的一堂课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留给学生什么)、
(5)课堂活动没有想到每个细节,例如本节课的模型构建是将前面的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过程抽象概括成具体模型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要首先明确各部分代表什么,明确模型构建的目的。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优秀的教师背后都隐藏无数辛勤的汗水,为师路漫漫,我将努力求索。
青年教师汇报课反思
高派
这是当上班主任之后的第二次公开课,总体来说我对自己很满意也很不满意.满意的地方在于我逐渐平衡了班级管理和专业课教学之间的矛盾,可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面对每个问题,从自己的角度上来讲,已经努力做到了最好.不满意的地方在于缺乏这种公开课的磨练,并没有把每个细节处理的很妥当,最大问题体现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有很多问题甚至我自己都没有察觉.
这堂课的第一个内容是复习椭圆,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进行对双曲线的学习.然后以实际问题引入,利用教具等比例抽象实际问题,是对学生数学模型认识的培养,带着问题去做实验,让学生总结出双曲线定义.但是在画双曲线的过程当中,我的预定时间是15分钟完成双曲线的定义,但实际情况是用了20分钟,因为有一部分同学没有画完两支双曲线.我已经找了两个同学上黑板做了演示,所以其实即使有些同学没有画完也可以往下进行,在定义的总结上耽误了时间.学生在动手实验的时候,自己总是跟着着急,喜欢唠唠叨叨,或者干脆自己去帮他画,这会给学生局促感,本来可以画好,结果反倒不知所措了,有的时候让学生去错,也是一种教育和记忆的方法.不能怕学生错,要逐渐的适当放手,去相信学生,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一段时间过后,信任的建立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传统课堂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着新课标去做,填鸭式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最后培养出来的也只不过的高考的机器而已.像我这样的班型,可能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对他们来说要更迫在眉睫,因为能力的缺失,才导致他们今天的不成功与不自信.
在双曲线方程的推导上,我采取的是学案引导,课件展示,学案之前留了作业,本以为这样课件展示就可以了,但是检察发现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有完成好,导致学生抬头抄大屏幕,毫无收获.但是想了很久,也没有觉得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除非是课堂时间拉长,带着学生一步一步推导.
习题演练上,我设置的都是学生的易错点,这些易错点有些我甚至没有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指出来,但是通过习题,会让学生产生知识的碰撞与深刻的认识,他做错了,才意识到这个细节是怎么回事,否则没有习题的搭配与辅助,教师再强调也是于事无补,因为学生没有形象的认识,所以做题的时候也不会去在意老师强调的重点,所以我觉得这是我这次讲课最大的心得,以前总是怕自己讲知识的时候遗漏内容,一股脑都说完,其实除了新授课,习题课不仅是知识的重温也是一种新知识的学习,把更多的重点放到题上去解释,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点要注意,如何注意.
这次公开课,各位哥哥姐姐帮助了我很多,都是出谋划策,倾心指导,让我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不断突破,我会珍惜这种成长的机会,希望自己可以在专业课上更出色,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
“盐类的水解”教学回顾
李姝慧
学校提前一周通知青年教师报课,说实话,压力有点大,准备时间缩短了,能否设计出符合学校要求,同时体现我的教学特色,并兼顾学生接受能力的课呢,心里焦虑。转而思考,磨练了一年,应该具有短时间设计出优质课的水平才行,这是学校在考察我们的临场发挥能力,所以欣然接受了紧凑的时间安排。
盐类水解第一课时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知道盐类水解的本质,探究盐类水解的规律.而关于盐类水解的本质较为抽象,如果直接进入原理部分,学生势必疑惑,也不好开展盐类水解规律的探究,因此,我采用生活中与盐类水解密切相关的生活小实验入手,引出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事实,并让学生通过PH试纸检测三类盐溶液的酸碱性,尝试总结盐溶液酸碱性的规律,并用实验验证.接下来小组讨论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自行挖掘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本质原因,从而得出盐类水解的定义,实质,特点.然后通过三类盐溶液水解后溶液酸碱性来总结盐溶液水解规律.最后通过几道精心设计的习题来对本节内容进行加深巩固.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
优势:1.本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由生活入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设疑—猜想—验证—探究—得出结论的思路,化整为零,降低难度.
2.分组实验,学生动手能力差其实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中的化学实验其实并不多,很多老师为了教学方便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学生失去直观感受的机会,生疏了实验操作的技能,很多能通过实验理解的知识最后只能靠口头解释或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效果不好,设置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就会起到很积极的效果,很有意义。会起到很积极的效果,很有意义。
3.知识点分析到位,设计合理。理论模块一定要把原理讲透,学生接受起来才容易,尤其对于普通班孩子,他不理解的东西认为是难消化的东西,最后就干脆不学了,一定要打消学生消极的念头。
4.课堂设计生动活泼,趣味性强,学生在开心的实验和观察中巩固实验技巧,总结化学规律。
劣势:1.课前应该对本节会遇到而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做一个再次的加工处理,让学生以良好的知识储备状态进入课堂。
2.分组实验存在一定问题。四个学生做六个实验,但是依然存在少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不动手参与实验的情况,以后设计实验时应该将任务分配到人头上,让人人有实验做。
3.课件有一处小问题没有及时改正过来,备课不够细致。
4.最后练习题的设置在梯度上有些问题,应该层层深入。
5、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很热情的评价,应该借助对学生回答问题给出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可能是因为紧张,可能是我问的问题学生不知道从那啊方面入手,也可能是第一次带3班出来做课,没有建立起很强的默契。
总体感觉这次汇报课比5月份的要在发挥上更成熟稳重,在设计上更以学生为主体,更能突显化学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化学学科的特色、魅力。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希望自己的教师素养不断提升,做一名专业型教师。
2015年12月3日星期四
课后反思
梁连涛
这次青年教师公开课与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的突破,感觉上课的时候更轻松了一些,与学生的互动多了一些,没有特别在意这是一节公开课,而更多地是把它看成一节普通的英语课。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放松,我自身也就没有太多的压力。呈现出来的教学过程也相对流畅,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下进行,尽量让学生多说一些,融入课堂。最后回归到笔头上面,动笔写诗,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课后在与很多老师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感觉到了一些问题。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像这类诗歌鉴赏课很可能并不适应他们。抛开公开课不谈,平时上课更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压缩分析、欣赏的时间。
针对于这节课本身来讲,在导入部分,我当时的做法是将中国诗歌的英文翻译先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猜,然后再公布答案,从而将中英文诗句进行对比。不过,留给学生参与的时间比较仓促,有的可能还没来得及看明白诗的内容,答案就公布了。所以不妨直接用汉语诗歌导入更好。一是更直截了当,节省时间;二是让学生充分感受中文诗歌的魅力,把他们直接带入诗歌的意境当中。
回顾这节课,本应该是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并鉴赏诗歌。但只进行了分析,鉴赏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仅仅向学生讲授了英文诗歌的要素和几类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品味、鉴赏诗歌。这里不妨选一首相关的名篇,配乐朗读,目的很简单明确,就是带领全班一起欣赏英文诗歌的魅力。
几次公开课后,逐渐发现要学会把握课堂,尤其是如何掌控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既要让学生融入课堂,又要注意对相关内容的落实。落实相当重要,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普通课,都不必过于花哨,天马行空会给老师和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感觉课堂进行得很顺利,很流畅,而实际上重点内容落实得很少。以前一直以为各个环节都齐全的课才是一节成功的英语课,可是后来慢慢发现,往往就是因为太过于追求完整才使得一堂课的重点不明显、不突出。一节课什么都讲了,什么也没讲好,也没落实好。现在的感觉是一节好课可以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知识点出发,深入下去,加强练习,巩固落实。一节课下来,学生有所收获就已经成功了。为了能使这样的想法得以实现,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研究教材,备好课。多从自身找原因,不断学习,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2015上学期 青年教师成长课 反思
刘思琪
本节课课型为阅读课,主要处理阅读当中的细节题。从学生高一开学至今已经做过一些阅读题,对于阅读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但是对于阅读并没有系统的训练与概念。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策略,掌握相关阅读技巧,因此在必修一结束,必修二开始的这一阶段,学生在词汇方面有所提高,并且在学生对于阅读有一些接触的基础上,我决定用一节课系统的给学生讲解阅读技巧,以提成学生的阅读效率,让学生摸到一些阅读的门路,从而增强做题的信心。
从历年的高考来看,在四大题型中(主旨题、词义猜测题、推理判断题、细节事实题),细节题所占的比重都相当大,因此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对于学生提升整体的阅读分数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此次授课的对象为高一6班的学生,由于是起始年级的学生,所以我把教学的目标简化为阅读的四个基本步骤,针对高一的习题可操作性强,学生易理解。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我提前给学生留了一篇细节题的阅读的作业,并进行了批阅,掌握了学生的基本阅读情况,这样在第二天讲课时我能有所侧重,而学生也不会觉得这堂课很突然。在课堂教学内容中,由整体到部分逐一化解,最后回归作业,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教学的中心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做细节题的四个基本步骤,即一,阅读题目,找出其中的关键词;二,带着关键词寻读文章,定位;三,阅读关键词所在位子的前后句子,与选项相比较;四,确定答案并且划出答案。在习题的设置上,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初始习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关键步骤很容易找出答案,为学生树立信心。随后的习题逐渐变难,并且为为学生设立干扰项,体现出关键词的重要性。往下的习题在由一个自然段变为两个自然段,看似词数增多,但只要根据关键词定位法,很快便能锁定段落,并不需要阅读全文,进一步强调阅读技巧的重要性。最后达成由段落到文章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最开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做题,再到老师半引导给提示,然后与同桌讨论,学生交互学习,最后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独立完成阅读篇章的过程并且在老师不给作业答案的情况下,根据本课所学阅读技巧自我更正选项并画出答案。
在这节课结束后,整节课比较流畅,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相关的阅读技巧。在学校领导与同事的帮助下,还有以下几方面可以完善:
很多阅读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分不开的,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是对学生理解段落或文章很有帮助的。在有些阅读题目的处理上,可以用一句两句话来帮助学生一起回忆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在讲解关于Obama的阅读时,可以问:Do you know who is Obama? ----He is the American president.
在习题的设置上应该再多一些,比如是非题的处理上,题目偏少,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做题思路与过程。在整体的处理上也应该再多一篇阅读,即是只有两道题也应该在课堂上对于当堂所学内容有所检测。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时间是够用的,可以适当压缩讨论的时间,学生对作业题目比较熟悉,讨论的进程较快,可以将这部分时间用于课堂检测,适当扩充课堂容量,提高效率。
对于习题的处理上,有的题目讲解过于简化。处了正确答案的解释上,错误答案的解释也很重要,通过错误来总结归纳陷阱处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错误答案中包含过于绝对的单词,曲解原文意思等。
课堂上的指令一定要清晰明确,有的时候学生没有行动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教师的课堂指令比较模糊。比如让学生讨论时,应该明确指出是两人的pair work 还是四人的 group work.
教师的表情很重要,是对于学生除语言外的及时反馈。尤其是在周六听过师大附中的课后,感受更深。附中的老师表情及评价的语言都很丰富,让坐在下面的我也紧跟着老师的情绪,课堂中有起伏,而这正是我所缺乏及需要努力的地方。
阅读的训练要坚持,其他专题的讲解也要及时,形成体系,让学生在高一阶段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
通过这次成长课,我尝试去展示了一个自己没有讲过的课型,通过大家给的建议,我对阅读的其他题型的讲解也更有方向和信心了。在领导与同事的评课中,我也注意到了很多我上课时忽略的细节,努力去及时改正。希望在下一次的成长课中能呈现更加成熟的课堂!
《短歌行》教学反思
张丹丹
这一单元是高中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个阶段,虽然之前已经学过《诗经》、《离骚》,但是高一学生在鉴赏诗歌方面仍然缺乏整体鉴赏思维,尤其当学生拿到一首诗时,不知道一首诗应从哪里入手去鉴赏,也就是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需要训练和提高。因此我想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让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是一个整体的考虑。
那么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题目入手,挖掘重要信息;可以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也还可以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特点,揣摩诗歌情感…..到底哪种方法结合本课更好呢?我认真的钻研文本,参阅大量资料,梳理思路,在反复研读中我发现其实本诗抓住“忧”这个关键字,更容易理解这首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1、诗眼2、“忧”从何而来?3、如何表现“忧”的?这样来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提纲挈领的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手法。效果还不错,学生为了理解这几个问题,自己读通全诗,自己去查找典故的原文,理解意义,研究用法,比老师逐句的翻译好很多。同时在教学中时时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读懂新诗歌,如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理解,让学生想一些关于人生短暂的生命真相的诗句,这样用诗句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当时年过半百的曹操的心情,如对照诗歌中的“酒文化”理解“对酒当歌”,以及李白 和毛泽东的诗歌来理解曹操的感情基调是否低沉、消极。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对整首诗都有个一个全面的、全新的认识,理解整首诗都是笼罩在积极、昂扬的氛围之中的。
教学中的遗憾: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较为平均,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这也是我在课前对学情了解不足,经过这次讲课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其二就是本堂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学习诗歌应该是从诵读开始的,而《短歌行》这首诗也是如此,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学生诵读的却不是很多,一是没有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二是没能引导学生更好的从诵读中体味曹操的情感。所以在以后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和体味诗歌的时间,效果可能会更好。
《山地的形成》课堂教学反思
王强
我这次做的公开课的题目是《山地的形成》,《山地的形成》是自然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但内容相对比较枯燥,需要学生较强的想象能力和逻辑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少有亲近自然,感悟山川的机会,所以缺少对山地感性与理性的知识。经过一个多星期精心备课,上完课,深有感触。
一、 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学大纲,通读教材,请教同组的前辈,精心准备,确定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主要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三种类型的山地。其中褶皱山部分的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褶皱山形成过程及对其研究意义有明确、完整的认识,特别是要明确褶皱构造在找水、找油、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断层这部分内容要明确断层的含义及其所形成的地貌,火山这部分内容要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目标设定为一堂结构完整,问题设计让学生有想像空间,逻辑性较强,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的一堂课。
1、 导入
三种类型的山地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自然美景的叹服。
2、过程与方法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明确提出: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落实和培养。鉴于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枯燥和缺乏感性认识,我设计的基本模式:通过大量图片,示意图,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引导,小结和练习的基础上,学生掌握理性知识,并且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探究这些知识的实践意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发挥学生自己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观察图片的时候,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完成课堂内容后,激发鼓励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勇气和信心。
3、 教学重难点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指出: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类山地的成因和实践意义。尝试着通过PPt和板书结合让学生理解褶皱,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掌握断层和形成的地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这些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难点是学生常常分不清构造和地形,这也是学生答题的误区,在处理这个难点的时候,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来处理。
二、 教学反思
1、有些注重表象的分析,忽略教材的深层挖掘和内在联系
感性的现象到理性知识的回归,是本节课的模式。遗憾的是,过分注重了表象内容的观察,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比如褶皱山和断块山,学生看到了很多的典型山地的图片,获得了大量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看着图片分析两者的判断依据,教师可以总结,由此,理性的新知识自然而然就生成了。但是,上课缺乏了这个过程。
2、 讲解没完全放开,组织学生讨论不够激烈
整堂课上下来,觉得内心还是有点小紧张。细细推究,自己有时候还是没完全放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指出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师生对话的良好氛围。注意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读图、识图等习惯的养成。试图也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可是,在上课中,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不够好,有些问题学生不知怎么来回答。在探究隧道选择在背斜还是向斜处时,出现了一些题。
3 、问题铺垫不够,增大了学生回答的难度
提出具有梯度性逻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是教师教学水平高的重要体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指出教与学方法的选用符合内容需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教的方法当然包括了问题的设计。回过头来看看本节课的问题设计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关于隧道的选址,在只有“背斜向斜形态,形成地貌和岩层新老关系”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是很难正确作答的。学生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这需要教师给出提示,或者相应知识的铺垫。
4、褶皱部分内容用的时间较长,内容设计稍显不合理
褶皱这部分内容虽说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用时约30分钟,有些时间长,而且内容上前后有点重复。对于这部分内容最好能用一个动画来讲解,既直观又形象。褶皱的板书设计还可以,就是岩层部分内容最好用彩色粉笔凸显出来,效果会更好。褶皱的构造意义最好在讲解完背斜和向斜的特征之后,在进行讲解。
5、内容量有些过大,有些问题没指出明确的回答方向
这部分内容的量是三部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都讲解下来内容量就很大,莫不如把火山这部分内容砍掉,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精讲精练,效果会更好。有些问题交代的不明确,例如在提问断层线处能不能建水库,应引导学生从地质构造稳定程度来回答。
6、讲课顺序有点乱,活动讨论题难度大
在处理背斜和向斜哪里建隧道时,应提前交代学生背斜储存石油、天然气,向斜储存水,而且最好给学生展示隧道的示意图。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应及时予以评价和纠正。例如胡勇同学把指向标说成了北风,我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在这里还是要再次感谢同组教师对我的指导和关心,虽然自己已经做了很充足的准备,但是感觉课堂中我和学生并没达到最佳状态。但是,和自己以往的课相比,节奏慢了也是一大进步。在许多地方我还要静下心来,虚心向前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让这堂课作为自己一个新的起点,为着将来上出更多的好课而努力奋斗。
A Letter of Invitation作文讲评 教学反思
张驰
本次青年教师汇报课,较以往相比有很多进步的地方。首先,从备课角度讲,每天在基本的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工作上,准备青年教师课,在几周的认真准备下,以及林琳,朱红军老师的指导下,完成11月23日青年教师课。
本次讲课教态较以往自然,没有往次那么紧张,当然这与自己的细心备课,以及高二英语组教师的帮助息息相关。准备工作到位,准时到位,课前组织学生唱大合唱比赛歌曲,课件在11月21日从长春学习回来后,到阶梯教室试用,与此同时练习板书。这一步做完,心里对本次青年教师课,更有信心。每努力走一步,心里都更踏实。
本次教学设计上,环环相扣,先让学生写作文,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然后逐个批阅,挑出学生的亮点句式并总结归类,这一工作量虽然大,但对学生很有帮助。从本次月考作文看,这一节课已经达到了实效,本次考试作文满分20分,其中17分的,有5个人,这对于普通班来说,作文真的有进步。让学生敢写,敢用高级表达。本节课从大合唱话题引入,话题贴近生活,学生很乐于谈论,从简单话题引入,达到引入的目的。然后给出高分作文模式,这一环节在评课时,同学科老师给了我其他的教学设计安排。再教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高分作文规律。本节课有鲜活的例子,从作文的方方面面讲解,旨让学生认识到高分作文的评判标准。但在讲完本节课之后,听取大家意见,贪多,没有达到精,同时本节课练习较少。再教设计:抓住几个作文高级表达亮点,如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倒装,精讲精练,让学生在上万本节课后,真正掌握这三种高级表达。
在每次公开课后都有收获,享受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愿自己每一步走的踏实,不断进步。
教 学 反 思
张赫
本节课,总起来说效果和预想基本一致,同时也存在问题。但正是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争取越来越好。本课的内容比较多,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避免枯燥的讲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多种感官刺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本课开头播放的歌曲,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国以及三民主义有一个感性认识,另外视频中展示了三民主义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内容,这一点基本达到了。
在分析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时,我运用了图片、史料来展示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层层深入地诱导,学生说的也很好,这个存在的问题就是同事给我的建议学生回答的好要给予表扬,毕竟是孩子都喜欢听好话,这样他们会更爱发言的,以后我会多注意,适当表扬也是艺术也会有助于教学。
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我用了表格来讲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分析,三民主义的革命范畴、进步意义、历史局限性,基本上达到目的。但有两个不足:一是没有强调通过时间的发展、内容的变化等方面让学生感受三民主义形成的过程性,二是对三民主义的评价,这个内容非常抽象,而且教材给出的史料远远不够,作为理科生并不要求掌握具体的史料,因此我主要采用了讲述法和引导法来突破这一难点,从课堂提问来看,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这一问题。此外,在讲解对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时,谈到三民主义的性质,讲解性质应该是从任务上来分析,由于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此说它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师,平时苦练基本功,多看书,多看相关纪录片是很有必要的,也许当时没用,但至少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性。只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 上一篇:2015年2月教学简报
- 下一篇:吉林市田家炳中学教学简报(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