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同学关系和谐的方法和途径
段凤云
当两个带棱角的石头碰在一起,势必会有摩擦;当两股不同方向的流水汇集在一起势必会产生激浪;当两只老虎碰在一起,势必会引起争斗。这是自然常识,也是自然法则。人是自然中一分子,当然脱离不开自然法则,只要是人在一起,都会形成一个集体,不管这个集体是以何种形式存在,总之,我们不能忽视它。
班集体,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必然存在,由于它的构成的年龄段的关系,容不得我们掉以轻心。把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组合在一起,让他们朝着同一目标前进,单从学生个性而言各种状况的出现是必然的 让同学关系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现今的90后组成的一个个班集体,学生个性彰显,绝对不能一呼百应,他们就像被海浪随意冲散到沙滩上的各类石头,散落而无序,需要老师发现他们身上的价值,并挖掘他们的价值。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个青年都有每个青年的个性,这一代青年带有明显独生子女的印记特点如下:
1、没有集体感,不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渴望同伴,却不会交往。
2、娇生惯养者,没有竞争意识,不知自己真正的需要,也没有获得解决需要之后的乐趣。3、意志脆弱,经受不住打击,容易自我否定。
这些问题就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影响正常的学生关系,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
怎样让同学关系和谐,促进集体和个人的共同成长呢?笔者把工作中的点滴拿出来,仅供参考。
第一、放权充分信任学生
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往往影响班级的发展,做一个有民主思想的班主任就一个班级而言非常重要。班主任绝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放手,信任学生,例如排座的问题。它往往会让班主任大费脑筋,班主任再了解学生,也没有朝夕相处的同学更了解每一位同学。把排坐的权利交给班干部或是一些有能力又上进的同学,在他们的研究讨论中,会排出一张令所有人满意的座位表。他们了解同学,会把一些约束自己能力较差的同学安排在有良好习惯的同学周围,让他们被感染,从而加强约束自己。这样班级的纪律、风气都会朝着一个较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发挥舆论导向,以班报为阵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
对于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基本不会去想“饿死不食嗟来之食”对人意味着什么,学生是善良的,但真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秉持一些什么,却未必可以做到,因为学生还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连评价的标准都不知道,还谈何秉持?所以学生需要一块阵地,供他们呼吁呐喊,交流思想,去伪存真,以班报为阵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不失为很好的办法。
这样的办法是可行的,在高中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没有时间,没有兴趣去写一些关注同学、关注老师、关注时事的文章,但他们需要阵地去释放自己,那就是班报。可以一个月出一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内容上,老师可以适当提出建议,逐步完善。报纸是否鲜活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是看他要和学生的思想发展挨得远近,所以班报栏目的设置非常重要。他的栏目可以做如下设置,同学系列——专门写一些个性鲜明的学生;老师系列——观察老师的性格生活细节讲课风格,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有国际时事政治,国内经济要闻,还有笑话,同学轶事,学生写的美文。甚至是俩个学生就一个问题在报纸上产生争鸣。我们鼓励争鸣,真理愈辩愈明,不管正确与否,争论的过程是思想变化过程,也是思想完善过程。这一板块应该成为班报的核心。
第三、加强班干部的培养,形成班级核心,以点带面,展开集体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集体教育,他在给教师的教育中说,“如果某人在某段时间里偷懒不干,同学们就会喊他懒汉和游手好闲的人。他们谴责和嘲笑的不仅是懒惰本身,而且是意志薄弱、不想克服自己的弱点,不能管住自己的现象。少年对于别人给予自己人格的这种道德评价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好像能够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了,在这一点上,也正包含着对于人的自我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自我认识的实质。如果在集体里没有对少年的道德面貌、劳动和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公正的评价,那就谈不上让每一个少年认识自己。”集体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也可以给那些行为不好的人产生压力,从而矫正不好的行为和习惯。
班干部班干部是学生的核心,他们的一言一行可以给同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会在班级当中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约束干部的言行是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可以适当开会加以教育和指导,使他们的言行在学生当中产生较好的信息源。当舆论导向正确的时候就具备了集体教育的条件。而这个集体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同学之间可以帮助、可以批评、甚至可以嘲讽。当学生关注到言论对自己的影响时,他就会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而对于那些有良好行为和竞争意识的学生来说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第四、组成学习兴趣小组,实现自我
每个人都有成就感的需要,就班级来讲,班级的和谐绝对不是几个班干部的工作成就的炫耀。而是搭建一个使更多同学产生成就感的平台。成立各种学习兴趣小组,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途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才能都会在某一个领域得以实现。就学生而言,他们可能不擅长所有的学科但他们会钻研某一科。钻研会带来乐趣,在乐趣当中也会产生成就。心理上的满足会外化成和同学良好的交际态度。这种态度就可以成为同学和谐交往的一个基础和条件。例如,某同学很擅长物理和化学学科,在小组学习中,他的优势得以彰显,使他获得成就,他乐于帮助同学,从而获得成就感的满足。这种满足感会逐步感染给周围的同学。他也会渐渐变的宽容与大度,同学可以和谐相处。对于体育好的同学来讲,也许他不是学习的焦点,但他是运动场上的亮点。运动场是他施展才能的好地方,他们大汗淋漓、他的球技、甚至他的一个转身,都会成为小组成员中的闪光点。虽然在学习方面不是最好的但他有自己骄傲的地方。他的人格就会健全。当班级需要他展示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尽情释放自己。
石头经过摩擦变得圆滑,就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激流涌动会产生能量,就是一种力的展示,非让一山容二虎,那受伤的绝不仅仅是虎。我们应认同法则,更应认知规律。认知学生特点,有的放矢。促进学生和谐,让学生成为完善的人,使之为社会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