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学简报第十三期
日期:2012-04-16 13:52:44  发布人:  浏览量:8 打印本文

2009年教学简报第十三期
 
——第二届教育教学年会论文交流 2009年第13期 主办单位: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教务处             编印日期:2009年12月18日 第二届教学年会的主题是“有效复习”,围绕年会主题,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两学期循环课展示的是复习课,教研活动研讨的是“如何上好复习课”,教学年会示范的是“有效复习”精品课。全体教师在实践、研讨的基础上所撰写的关于“有效复习”的论文,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将张迪和李智两位老师的论文印发下来,希望老师们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共同进步。   对有效复习的思考                           政治组 张迪 一.对有效复习思路的探索 为什么要复习?复习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我在不断地尝试。由最初的只是将知识串联起来到串联中注重强调重难点及易混易错点再到现在的“复习三步走”(一知识梳理,二疑难探究,三演练提升),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认识不断得到升华,理解、感受越来越深。 复习课不是知识的平面梳理,也不是简单讲解重难点在哪里及哪些知识是易混易错的,而应是有立体效果的。这样的效果怎样显现?应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探讨。教师通过简单的知识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将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清晰起来,然后让学生从中寻找知识的重点、难点,这样让学生能自己明白,为什么这些知识是重难点它在教材中的地位怎样,重在哪里,难在何处。这样学生自己就明白了,这个重难点不是我们主观人为制定的,而是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然后再在知识的讲解中让学生自己将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找出来。这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已经不是平面的了,而是有立体效果了。但到此,这还只是理论层面上的把握,如果没有实际应用,复习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学生还是就知识而把握知识,缺乏实战演练,感受不深或是丢掉了实战环节,会让复习大打折扣,所以在这一基础上,我又加上一个环节——演练提升。就是结合训练题,让学生体会,感受在材料试题中应怎样分析,理解,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这是“有效复习”的关键环节,虽然它需要前面知识的有效梳理,但缺少了这一环节,就是空谈理论,那我们的讲授就失去作用了,缺少了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复习三步走”就是在这样的教学实践尝试中逐渐形成的。 二.“有效复习”重在“实效” 复习重在突出实用效果,没有实用效果,复习就失去了作用。这个效果就是要达到一个对知识的较高的深层次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指学生能清楚教材的重点为什么是在这里,重要在什么地方,在材料分析时,清楚怎样运用,用哪些知识能将材料分析透彻,说得明白,这样的复习才能叫“有效”。 而最初的复习设想就只是将知识串联起来,虽然能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知道本单元有哪些知识,但这些知识重在何处,难在哪里,如何才能运用好知识分析材料,在这种模式的复习中根本体会不出来,只是对知识的一个简单的梳理,形成体系而已,没有实效性。学生能感受到的就是知识串联起来了,不是孤立的了,能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了,仅此而已。实际上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并不是学生通过复习感受到的,没那么深的感受,自然“实效”就出不来。在学生看来,复习课就是把你讲过的知识再叨咕一遍,即便他一知半解,但在他看来这些知识他都会,不需怎样用心听,长久下去,学生会对这样的复习课失去兴趣,一堂课下来,会的还是原有那么多,不会的仍然没弄懂;或者只是停留在表层上;或者是“一锅粥”的状态,这样的复习课就成了形式主义。课上老师高声强调,讲得口干舌燥,课后检测则效果不佳。没有效果的复习课是不会被学生认同的。经过反复地、不断地思考、探索,才有了新的感悟,明白了复习课的讲授不在多少,而在于能否抓住学生。困惑中的思考让我对“实效”的感受越来越深刻了,无论怎样设计复习思路,采用怎样的模式,“实效”是最能抓住学生眼球的,而能抓住学生“眼球”的课才是有效的课。所说的抓住学生“眼球”,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复习课是一种升华,不是单纯的知识罗列、归纳,能让学生清楚在复习中应抓住什么,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是怎样的地位,问题易出在哪里,运用时如何选取才是正确的。这样的东西是自己看书所得不到的,只有跟住老师,你才能真正清晰知识的脉络,才会运用,抓住学生的心自然就抓住学生的眼球了。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复习课绝不是放松课,而是知识的“升级版”,重视程度自然会提高。有重视才会有真心投入,才会有个人的深入思考,才能把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性的行为,才能叫“有效”。 复习的效果有了,那我复习的思路也就明确清晰了。即:一、知识梳理,二、疑难探究,三、演练提升。在知识的梳理中将单元知识中的重难点提炼出来进行重点分析,在分析中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就顺理成章地做了交代。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不仅仅是一个框架,而是有层次、有主次的立体状知识网。在这样的知识网络的建构中,演练的效果自然也就有了提升。演练时在材料中再一次将知识强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知识的重要,应用心把握。知识的梳理,疑难的探究帮助了演练的提升,而演练再一次验证了复习归纳的不可或缺性,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复习的“时效性”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复习课的高度凸显出来了,教学要达到的效果,水到渠成。 看似很简单,但探索的道路却很漫长。这一探索是本人教学的真实感受,很不成熟,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也还有待于不断地完善、提高。但只要不断地探索,就会有教学模式的突破。创新是前行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才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今我希望自己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的点滴体会能为诸位教师的探究提供一点启示,让我们天不成熟的探索会为明天教育模式的改进提供点滴参考,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大家都能积极思考,多提供有益于教学发展的良策,我校的教学水平定能更上一层楼。  
提高复习效率 提升学生能力 化学组 李智   高考主要是考能力,高考复习则主要是培养能力。如何在高考复习课中培养能力?在高考复习课中培养哪些方面能力呢?培养能力应该以什么为载体?下面是本人在高考复习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研读考纲 明确要求 高考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作为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对比《考试大纲》以及对化学科的修订说明,明确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命题原则、思路、要求和试题特点。这样才能在复习中科学而有效的整合知识,训练技能,以整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试能力。 二.    研究真题 把握方向 今年是我省实行新课程改革高考的第一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已实施新课程高考改革省份的试题,明确重要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从而确立有效的高考复习策略。通过仔细研究高考真题,发现化学反应原理是化学灵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能力培养的好载体,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注意了对化学方程式进行纵向的、逐章的系统复习,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预计在二轮复习中,还要专门对教材中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横向的加工重组、整理归纳,使学生真正做到应用自如,熟能生巧,实现推理创造的效果。 三.    研读教材 突出重点 以化学实验为例,新课标要求考查的内容和方式有识别实验、设计实验、评价实验和创新实验。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大多源于教材的重点实验,但是相关内容在教材中是分散的,为此在总复习后期必须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中的重点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类整理、类比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题型 提升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与训练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坚持以提升化学学科能力为主导。在复习与训练时要努力做到:特别突出对化学科主体内容、主干知识的复习与提炼;把复习重点放在高考测试次数频繁、应用价值高、又属于基础知识的那部分内容;再选、编训练题时坚持对传统试题的推陈出新;坚持对简单计算和推理能力的训练 2. 加大学科内知识相结合的趋势,突出对学科能力的提炼与训练。在专题复习中有意识的将无机、有机、实验、简单分析相结合;定性计算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学生对学科内知识达到融会贯通,更深入的理解与综合运用。例如,在复习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实现依据题示情境,及时调用有序储存的知识,经过重组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3. 强化对化学用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纵观近几年的改革省份的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规范化书写化学用语,能准确使用化学实验仪器名称、实验操作名称。如在非选择题中多处考查到元素符号、离子符号、电子式、化学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因此在复习与训练中要坚持不懈地强化对化学用语表达能力的规范化训练。 4. 通过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贯穿于整个高考复习和训练中,注意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在处理习题时,更是提升能力的最佳时机,应紧紧把握。如向100mLFeBr2溶液中通入Cl23.36L(标准状况)并全部被还原,测得溶液中C(Br-)=C(Cl-),则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0.75mol/L  B.1.5 mol/L C.2 mol/L D.3 mol/L 此题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三种解法,解法一是设为FeBr2 的物质的量为x,通过化学方程式列方程求解,此方法易想但过程较麻烦;解法二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列等式,比较简单;解法三是利用电荷守恒,利用氯气为3.36L,求出物质的量为0.15mol,氯离子为0.3mol,从而得出溴离子也为0.3mol,即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是0.6mol,以次求出Fe3+为0.2mol,进而求出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此法简单易算。通过分析,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分析、推理的习惯,提高了思维能力。 总之,一些知识与解题方法上的难点往往是同学们在复习、应试过程中的拦路虎,因此,一定要通过综合测试让学生把自己解题中的难点找出来,予以特别重视,并认真突破。而一些貌似很难的题目,其实往往就是隔着一层窗户纸(一个题眼),捅破它(挖掘出来),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解决的方法就是两条:一是联系自己熟悉的题型,另一条就是分解成自己熟悉的题型,然后进行即时的联想与迁移,化解难点。 我们努力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科学方法,掌握学科知识、技能,提升学科能力,实现高分、高能。即“提高实效,授之以渔,强化能力,瞄准高考,实现理想”。
文章录入:jw    责任编辑:jw

核发: 点击数:8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