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来,人类就十分重视语言交流作用。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法国的散文大师米歇尔·蒙田也曾经说过“磨练自己的头脑,和他人相互切磋交流是十分有益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交往是社会的主要活动,而语言正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大协作的时代。人与人的横向联系大大的增加,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个人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更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度的创新与协作精神。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综合素质,并且学会与人沟通交往,我们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如何使充满使充满智慧光芒并有着悠久历史的“论辩艺术”,在当今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重新的焕发青春的活力。使学生在“善听会说”的基础上能清晰准确的,有的放矢、表达与阐释自己对某些事物的观点以及见解。并获得语言表达所寄托的真正效用。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口语交际能力,这也正是这篇论文的现实出发点和心理动机的依据。
一、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论辩艺术的作用
何为论辩?论辩是指以阐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持不同见解的各方就同一话题,阐释己见驳斥对方,所进行的一种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应变性极强的双边语言活动。现今它的外延已经拓展到劝解、讨论、商谈、批判等多种具体形式中。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有着终极目标地位的论辩艺术。不但具备着培养学生现代生活能力,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多方面的作用。而且在其口语交际教学中,对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而,论辩艺术在口语交际中,也就突显出了它的主导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显现为如下:
1、论辩艺术有利于促进学生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论辩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较量,口语发送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论辩的成与败。所以,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论辩作为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将有机会从气息训练、吐字归音训练等基础训练做起。从而更加具有明确性的,指向性的纠正和指导学生说普通话。
2、论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
论辩要求人们通过语言去交流思想,语言用的好坏直接影响论辩的效果。因此,论辩这要有非常强的语言感受力。也就是说,在他“听说读写”之际,可以不加思索的感知语音和字形,从而立刻理解他们所表达的含义,并能熟练的运用。与此同时,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辩者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语言技巧。诸如:排比增势、比喻说理、激诘反问、引言得理、巧做双关、反唇相讥、委婉含蓄、模糊应对、仿词套义等等。
3、论辩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精神气度
论辩之中剑拔弩张,舌战三时恰是展现个人精神气度的绝好时机。论辩的目的赋予了它庄重与不欺性。要知道自己缘何而辩,不做无谓的分辨,更不讲论辩做无聊庸俗的闲扯。不因论辩之时身处不利而失态,也不因自己占据优势而目中无人。辩者的谦虚有礼,谨慎从容,处变不惊才是每次论辩沉淀下来的最为可贵的精神气度与心理状态。此外,论辩艺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主导性的有益作用还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知识更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实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等。
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论辩艺术的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说用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当我们明确了论辩艺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后,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使论辩艺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渗透取得最优化效果,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我本着美国科学家P·B邓斯和E·N平森说提出的“言语链”概念,与现行语言教学大纲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相结合,从论辩艺术的角度出发,得出一套关于训练序列的见解。本着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所学与所得,提出了一些如何渗透论辩艺术的具体方法。同时对论辩艺术与口语交际训练相结合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必要的说明,下面做具体阐释:
(一)科学的训练策略
我们要根据客观的现实情况,进行科学的论辩艺术训练策略的选择。因为“法无定法”,我们要依据,教学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变化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所预期的教学成果的最优化。
1、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因“人”定法
要想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更好的实现对论辩艺术的渗透,学生个体所存在的差异性要明确,口语交际教学是技能性的学习,论辩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参照。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从而使其端正学习态度、产生学习兴趣。对于智商高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强的学生,要鼓励和允许他们按照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超前性的学习与训练。老师只要做出正确的指导与积极性的评价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强,对语言表达能力存在问题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帮助他克服表达时产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然后配合朗读、复述、讲故事、口头介绍和口头报道等方式来强化其表达能力训练。最后通过事件点评、实事评论等手段在使其在理解力与表达力间架起联系以便提高其论辩能力;对于表达能力好,但是理解能力有问题的学生,我们要首先帮助他们学会倾听别人话语,控制好思维的速度,然后配合提问、问答、找中心重点等方式来锻炼其理解能力。最后利用事理讲解、事物说明等手段,使其实现表达力与理解力的融合,以便完善其论辩能力;对于喜欢“人云亦云”者,要鼓励他们打开思路、独立思考、从而实现自我表达;而对于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我们要建议他们多与别人讨论沟通,尽量多吸收他人的意见,从而不脱离群体的表达。
总之,千人千面,我们不要追求众口之词、异口同声。只有因人定法,才能具有指向性、时效性。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完成论辩艺术的渗透。
2、根据教材的内容差异不同,因“文”定法
在现行的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种类按照时间划分,可以分成文言古文和现代白话文两大类。要在这两类文章中对学生进行论辩艺术的渗透。我们需要根据课文的差异进行有侧重训练选择,实现“因文完法”。
许多文言文可以堪称论辩艺术的典范之作,如我们熟悉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齐桓晋文之事》及《孟子》中的许多篇目。在这些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体会品尝古人高超的论辩语言,又要从中学习古人的一些堪称经典的论辩技巧。
学习古人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论辩逻辑。古人论辩时因对象或情势所限,多采用迂回的战术。先因势利导,然后再层层深入的引向本题。学习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古文中的论辩方法灵活多样,或是顺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人入瓮,或是设问反诘步步紧逼。学习古人融以对比手法的比喻,增强论辩的力量。运用夸张手法融以对比,带有寓言性质的比喻,显得新颖贴切、含蕴隽永,生动而富于理趣。同时也增强了论辩的力量。古人的论辩文章,文才华瞻、清畅流利、气势充沛、情感强烈,很富于鼓动性和说服力。针对学生论辩艺术的渗透,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学习性。
在现代文的教学上,我们要给学生留下的空间提供论辩的素材。如在教授完《项链》这一课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来讨论交流。填补作者故意留下的空间结局,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达到论辩训练的效果。再如教完《米洛斯的维纳斯》之后,我们可以依据课文作为论辩的素材,组织学生进行正的论辩,辩题的中心就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或是断臂是幸运的是美的,或是断臂是不幸的是不美的。
(二)具体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要想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论辩艺术,教师做过多的理论阐述和示范性的表演,其实收效并不一定好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高,不一定学生就相应的提高得快。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自主说话。从教学总量的安排分配上,也应当主要由学生进行“表演论辩”。让他们或轮流登台,做单对多的挑战,或两人一组“搭档”作一对一的对战,或分成小组进行真正的论辩实战。而教师则可以处在“教练”或“导演”的位置上,在学生“表演”之后再提出简明的、概括的、鼓励性的分析与评定,使论辩艺术渗透成为群体性的、群进行的、群言性的口语交际渗透的课堂。其次,要为注意培养学生们在生活中,自觉的训练意识。因为口语交际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能力,要想在其中渗透论辩艺术,更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因此,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课堂之外也能自觉自愿的进行的自我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而在其中进行论辩艺术的渗透,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更具有时效性的意义。因为论辩艺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占有着终极目标性的地位和主导性的作用。同时在具体的训练中安排科学的训练策略,建立起完备的方法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 下一篇:浅谈课堂组织能力与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