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学简报第九期
日期:2012-04-16 13:55:50  发布人:  浏览量:9 打印本文

2009年教学简报第九期
 
----名优教师郝丽教学事例专辑 2009年第9期 主办单位:吉林铁中教务处               编印日期:2009年10月21日 ------------------------------------------------------------------ 卷首语 英国有句谚语:“好的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好的榜样就是引领人们走向光明的号角,他胜过任何漫长的教诲。 白居易的诗中说道:“古称国之宝,谷米与贤才。”如今的人们,每天饫甘餍肥,却少能日沐贤才的光芒。黄金的闪亮和醇酒的真香其实就深埋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不使用“拿来主义”,恐怕就有“暴殄”的危机---也许是笑谈,也许是言中---然而无论怎样,不言的桃李,不常有的千里马,就在“三顾茅庐”之后,在姗姗来迟之后,终于与我们晤言于一室了。 教师简介                         郝丽,1956年生,现年53周岁。198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在吉林市二高中从事地理教学工作,次年转入吉林市铁路中学任高中地理教师至今。先后教过12届高三毕业班,也曾当过十余年班主任。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被评为中学高级地理教师,2000年被吉林市教委和教育局授予吉林市优质课“全天候”教师,同年被吉林市教委聘为“希望之光”工程市级导师,并于2005年、2008年先后两次被市教育局评为吉林市第五届和第六届市级优秀导师。2002、2003连续两年被吉林市教育局评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先进个人”。2003年、2005年被吉林市教育局、教育学院聘为吉林市首届和第二届兼职教研员(每届任期两年)。2005、2007、2008年获得吉林市政府颁发的年度工作考核优秀奖励证书。多次被评为沈阳局先进教师、先进女职工等。  郝丽老师的教学思想和人生格言 ※我所追求的是人格的完美、教艺的精湛、学识的渊博,从而无愧师名,无愧人生 ※德才兼备为人师,甘为学子做人梯。三尺讲台论天地,春蚕吐丝永不息。 ※工作,使我享受最大的快乐。 郝丽老师的教学特色:“活”、“真”、“图” “活”:是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教学活跃、教学语言鲜活。 “真”:教学案例真实、教学态度真诚、知识传授真正。 “图”:教学是无课不图、无题不图,帮助学生构建心图。 具体体现: 1、 结合教材联系家乡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而使课堂教学活跃,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认识到学科的有用性和应用性。 2、 联系国际、国内的时事大事件,找到地理问题的切入点,自编地理试题。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国际新闻,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素养。 3、 教学的高度概括能力,善于总结地理事物的规律和特点。 4、 重视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 5、 充分发挥地图作为地理第二语言的作用,善于运用“导读、分析地图”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文图、图图、图表转换能力。 为学之路                    ----郝丽老师的教学范例 一、望尽天涯路                  ——08~0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回顾及09年高三教学反思   教学回顾 本学期,我在教学方面注重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教案——重于板书设计 学校对我们高三年级进入复习阶段的学科是不要求必写教案的,但我由于长时间的习惯和基于一轮复习整合知识的需求,以期对学生每节课学习内容有个交待(便于笔记),还是坚持写了教案。但复习课教案怎样写?每节课都是一个新挑战。或是重于知识的关联性,或是重于图示,或是重于问题的整合。我觉得尽管有些知识是我多年熟悉的,但进行知识整合过程中,我都会有一些新的体会、感悟甚至是处理上的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我和冯卫红老师每节课都是先独立备课,然后课前交流(板书设计——体现教学内容和思想、方法和手段),弥补不足;互相听课时不断感悟,比较差距;最后课下再把教学情况进行交流,对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很有效地促进了彼此的教学工作,力求同一年级教学的进度、方法和重难点问题的强调与处理的同一性。 二、考试——重于试卷分析 每次月考级别以上的大考,都要求学生对试卷中的错题进行分析。要求学生知道试题的考点、考查的能力是什么,知道试题的错因是什么,并写出错题的解析过程从而暴露知识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相应的对策是什么。我认真对每个学生的试卷分析进行批阅、评语和点拨。对学生共性错因进行分析,然后在试卷讲评课上要求学生用红笔对错题做好错因改正、分析。同时,将学生在试卷分析中有特色、有见解、有感悟的优秀文稿挑出来贴在班级黑板上,要求学生课间观摩,比较差距。现在学生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自觉、认真、熟练。 :要求学生把每次考试中的经典例题、错题剪贴在错题本上,做好其解题过程的详细记录,以备以后复习时参考。 三、试卷——重于重新组合 我们备课组每次考试(包括单元、阶段、综合、小考)的试卷,可以说都是在多来源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交流试卷的基础上进行海选、精选,从题型、立意、考点、技能几方面把新颖、特色、基础、重点题进行重新卷面整合,工作量是很大的,但感觉效果是很好的。最低能让学生“见多识广,遇题不慌”。 值得说明的是,冯卫红老师工作的主动性和诚意令我感动。她从不计较份内份外,每次出题都是我们两个人共同研究,探讨,采集试题,并由她负责复印,上网查询信息和打印等工作。 四、做近三年全国高考真卷——重于感悟高考思路 学校要求我们每一位高三教师做近三年高考试题。刚开始时情感中并不情愿。可是,在实施中我逐渐变得理性和主动,不止一次地去做。第一次做的时候,做了感悟笔记。从当年试卷的知识结构、能力考查、分数比值、教材中的重、难点及基础知识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次做的时候把三年高考题中涉及的共性知识、考点的切入方式及能力进行了比较,有了一次飞跃性的认识;第三次做题我把三年的选择题答案写在相应题号下,竟然发现每年11道选择题中有6道题的答案都是B。甚至还有连年相同题号答案相同的。这是一种什么概率我不清楚,有时间我会多做几套高考题或仿真卷,寻求一下规律。总之,当我把被动变主动去做题的时候,感悟到的东西真的很多。例如:光照图、等值线图作为基础知识和能力考查,几乎年年都在高考题中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区域地理考查则多以热带季风(或热带草原)气候区为载体,对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等进行表述能力的考查。这些感悟,对指导学生备考是一种经验式的引导,会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领导在我工作余年给我配合了一位情感上相投意合、工作上默契相助的伙伴——冯卫红。她从高三带来非常宝贵的经验,并以坦荡的胸怀、无私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耐心细致的教学风格以及人格魅力,让我在工作中享受着友爱、快乐、激励和鞭策。 附:几点困惑 1、时间不够用。我和冯老师很少有工作时间闲谈的情况。可整天忙忙碌碌,总感到时间不够用。细析原因,可能是:⑴ 学校有时“会”太多,干扰了正常的工作。⑵ 作业批改量大,批改作业确实能把握学生的错题错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知识,但每天拿出2—3小时的批改(很多时间是拿到家中去做的),确实很占有数的工作时间。 2、学生智商培养困难,有的问题是“百教不厌”,也“百教不会”。有些原题做完不到一周再考又如同陌生一般。可以说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我是费劲了苦心,想方设法改进教法,但还是做了无用功。有时不免遗憾自己的工作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 3、上述原因,使我觉得在我校要想做“学者型”教师太困难了。它需要时间去“充电”、去思考、去总结。可现实却让我成了一辈子的“教书匠”,是个技工水平的老师。 4、又附:当我写完回顾再看冯卫红的回顾(她让我替她上交)的时候,竟然发现我们二人所思所想惊人的一致,这可能就是心有灵犀吧!真可谓是,如有雷同,纯属必然。      教学反思   我曾自鸣得意,和冯卫红合作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况且考前又精心设计“考前提示”,将主干知识和必考点、易考点以高考题型结构形式出现,并将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或热点事件进行地理知识整合,真的以为是万无一失。可在6月9号看到全国Ⅱ卷文综地理试题时,这一切胸有成竹,全被无情地击碎了。09年全国高考Ⅱ卷地理试题,让我茫然:今后的地理教育路在何方?考试大纲和备考做的大量习题有意义吗?难怪有许多考生在网上发表绝叹:这地理还有个学吗?浪费了多少精力和时光? 现在,我只能将我或更准确地说是我们(高三地理备课组)在这一年里怎样做的反思如下,请领导和下届高三同仁从中看能否有什么值得借鉴的教训吧! 一轮拉网(扫描)式的复习 旨在将教学中的主干知识交织成脉络,凸显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强化记忆,突破难点知识的困惑和解题关键(扫清知识障碍);弥补学习阶段中的知识盲点;力求知识的理解和落实;地图的图像与文字知识相结合,形成文图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能力。方法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材结构为序,补讲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应该是学生初中所学,由于各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差异和方法、理解以及记忆上的差异,都要求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腾出一定的课时来补学和拓展,加深这部分知识。此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是:对教材要高度概括,总结规律,讲清原理,反复训练(进行周期性的重复再现),多批细改,认真讲评,巩固记忆。对学生的要求是:系统复习,感悟考点,自找疑点,主动交流 ,勇于提问。 二轮专题(划块)复习 旨在一轮复习基础上实现认知上的质的飞跃。避免形式上与一轮的重复,造成视觉、听觉乃至思维上的疲劳。抓主干知识的横向联系,拓宽知识面。具体做法是:将同类知识归类划块复习,拟好复习提纲做复习线索。每块知识复习前都找相应的高考真题回放(作为经典例题),从中感悟知识的切入点、答题的思路。要求教者要站在知识的高度宏观驾驭教材和深刻地理解考纲。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和答题的思模训练。对学生要求是:每天一线(某一重要经纬线),以线穿面(该线所经地形区、气候区),面上找点(该地区的地理考点、疑难点),以点切入(设置地理试题、进行知识拓展);熟记必要的地理规律(背思模、记案例)。 三轮热点问题进行地理知识整合和成题训练 将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发生的地理区域为载体,抓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表述和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训练。以高考题的知识结构和题型结构进行训练。海选编辑了选择题(若干)和主观题(18大题)进行训练和讲评;编写了“考前提示”并逐一进行考点切入与规范答题训练。并做了《金太阳》系列地理试卷和文综试卷(基本都作为作业或检测进行检查和讲评)。 复习资料或信息题源 1           《导与练》一轮、二轮。优点:对知识整合科学化、表格化或网络化。对重、难点 知识有注解,有提示。并选取相关高考地理试题做知识链接。缺点:二轮题量不够,题质不精,而其单元知识训练题难度的又偏大。 2           《金太阳》地理专题、综合卷和文综卷。优点:难易适中,设问有梯度。题的质量较好,答案准确。 3           《优化设计》套题大卷。优点:专题训练可结合教学进度(内容)采用。缺点:题量太大。作业得分两次给学生。 4           《区域地理》(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建议新高三年级使用。因为区域地理部分没有高中自己的教材,教学中必须要有所依据。 5           其他:网上查找最新试题,较好的是《东北三省四校联考模拟试卷》。 自我感觉较好的做法 1           加强备课组的有效备课。强调个人备课个性化——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放和集体备课(集体智慧)互补性的有机结合。每节课前,我和冯卫红都是先独立备课,上课前交流各自备课情况;课后再交流下实际授课情况。这样做,可避免个人对教材处理的片面性认识,以集体的智慧给学生更准确、更完善的思维启发。 2           对习题做到海选——精挑——作业——批改——讲评。市三模前作业和批改量较大,基本做到有布置就有检查,就有讲评。检查不拘于督促学生写作业的层面,而在于了解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做为讲评的依据;批改则侧重于改错,让学生知道自己究竟错因,见到返回去的作业有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是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我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都愿意借交作业之机写在作业旁期待我的回言);而讲评的重点也不在于知识本身,而立于评价学生的错因,评价作业题的命题思想乃至类型题或进行知识拓展。 3           第二学期基本做到每周一考(前期是地理学科单独考,后期是文综合考),考后及时批改,及时讲评。 4           重于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训练,每堂课都以板图呈现,引导学生养成和强化图像思维。 5           二、三轮复习中或是以线(经纬线)穿面(区域地理事物),或是以面(区域)带点(问题的切入点),对区域地理复习就像进行多架探照灯式的知识交叉和扫射。 6           讲究板书设计,注重其科学化、条理化、可观性和学科的标志性(地图释文)。 面对高考试题命题思想的不解和困惑 1 计算题强调地理思维能力的简单运算,这是考纲的要求。可在今年全国Ⅱ卷地理选择题的第4、5题“人口问题(柱状坐标图,三种数字含义)给定的数字含义和坐标上的读取与题上给定备选答案非常令人费解,会令考生耽误很多时间最后仍是迷茫。因为我们地理组大多同仁对此题研究至今未果。据说,市里集体备课也对此题不解。 2 月相问题(9-11题)无论是考纲还是考前所见各地名校交流题都没有涉及。尽管给定条件简单地介绍了“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但绝不足以让考生进行准确判断。虽然在我国探月卫星发射时作为新闻地理给学生讲过月相问题,但也是拘泥于教材选修上的一般介绍,绝没有此次高考命题的难度和深度。另:第十一题应该是转换成光照图进行思想,在准确判断月份或季节基础上推理各地物候。其中选项中备选答案“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是何时,对师生难度都很大。一是没有生活感受,二是属于枝节问题,教材和习题中都未曾见过。 3 36题继上年所考区域(南美西北部)再度重现,虽然考点很常规,但答案却有值得推敲的地方。问题是,今年热点问题(区域)很多,有意义的题点也很多,却专找与我国地缘甚远、关联不大的区域去考,试图给我们的信号是:高考反热点,抠冷点。 4 39题(4、5)要求是据“古荆州部分地区等高线图”分析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12分),结果答案却是从材料一、二古文“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鲁肃传”中挖掘,提取信息的。造成许多考生此题难以答全,答准。 综上,教学困惑:考试大纲是否可信,可靠? 1、 高考题目设置的难度面对的是高三学生还是研究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在教学中把握地理计算题类的难易程度? 2、 教学中是抓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与生产、生活关联密切知识还是寻求偏、难、怪(区域、冷点问题),抠枝节? 3、 高三阶段所做大量习题、批改和讲评到底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以前我坚信“见多识广”,提高学生见高考题不陌生、不紧张的良好心理素质,可09年的全国Ⅱ卷高考地理题却给我“防不胜防”的感觉。 二、带宽终不悔                            ——200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地理试题解析和点评 一 试题分析 ㈠ 单项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计44分) 题号 背景切入            考点                   答案     错因      区分度 1—3 玉米叶做          1 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   A       审题     较小 环保购物袋          2环保                   B                很小                         3我国玉米最大产地        D                 很小                                                                        4-5 人口变化柱状图     4 人口增长情况             A   看不清、读不懂 很大 5据图推测该国人口…       B   干扰性强         很大 :此题给定条件(图像数字不清楚、坐标含义无法用地理思维理解和计算).每小题设问不具体,不明确,故是很发散的,需每项都必须推,估,算。我调动了地理组大多同仁分析此题,都是觉得条件不合理,无法准确判断。唯有冯卫红爱人当年考研时说是遇到过此题(法国)。据毓文学生反映,其老师在讲评时是用了排除法,但也说是有很大程度是“蒙”的。 6-8 等高线图判读          6 两地相高计算             B     不会计算     较小                           7估算气温变化             D     推理,蒙的    较大                           8据条件分析天气变化       C     条件考虑不充分 大   :7-8题难度中等偏上。第7题据条件可排除A\B项,但为何是D而不是C项(二者差3℃),是无法准确计算的。首先,H地与甲地温差在10时时不符合气温垂直递减率,说明甲地可能是多云(低压)控制;其次,根据条件(天气系统以每天200千米的速度东移,图中H-甲实际距里40千米(比例尺用线段表示,并不是一厘米为单位,有一定的干扰性)经计算,高压中心5小时后移至甲聚落上空,符合题意15时的说法,但其高压性质未知,更没有相关的计算公式能得知,完全是凭感觉推知。    第8题: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气状况应该是从主题干中提取“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信息进行换算约每秒2米的风速——微风;但前面的形容词“晴暖”中的暖则难以解释,因为高压的性质未知。   9-11题:背景切入     考点               答案       错 因              区分度 “雷峰夕照月到中天”。月相-农历-农业   9题 B      超纲、超教材                                                 10题C      同上                                                         11题 A      转换成光照图           很大   :此题组虽然给定条件注释了月球运动的公转周期和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以及什么叫“月到中天”,但月相问题是考纲不做要求的,“农历”与我们的现代生活(尤其是学生)不那么十分紧密,仅凭文字资料介绍是很抽象的,必须经文图转换形成直观图示才能加以辨析。据条件: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解析9、10题。第9题:由“初一日月同升同落,地球上的人看不到月亮”推论:农历十五日月此升彼落,人傍晚看月升(东升);初七、八上弦月,人傍晚看半月(月面朝西)上中天推论——16点左右(傍晚前),“月到中天”早于上弦月(农历初七、八)。第10题:由上述推论——18:40分“月到中天”——傍晚前后上弦月应该是农历初七、八。第11题:满足“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_18:40左右的条件,推算季节(关键),进而确定不同地方的物候(难点),尤其是B项“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教材或来题练习从未介绍过此知识,它不属于主干知识且离学生的生活感知甚远,无法准确判断。 解析:借用光照图进行文图转换,夕照18:40分——北半球昼长夜短,时间应在3月21日到9月23日之间,然后逐项分析排查。 ㈡ 非选择题 36 题:以经纬网、国家轮廓图为切入,提供“基多、5897、5230”信息为辅助。能力考查:空间定位、地形特征描述、花卉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等思维模式。区分度:中等偏小。 解析 ⑴ 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10分) 解题关键:在准确空间定位基础上进行地理位置描述。地理位置应从纬度、海陆、相邻三方面切入。 我做的答案:地理位置——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西濒太平洋;赤道横穿国土北部,地处低纬热带。地形特征——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高(有极高山);地势东高西低(西面临海洋)。 来题标准答案:地理位置——相同。地形特征——以高原山地为主,多高峰。 不同之处及分析:来题“多高峰“,图上只有两个数值超5000米的山峰,不应叫“多”。一般思模还必须有“平均海拔、地势起伏”,而来题无。 ⑵ 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13分) 解题关键:套用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具体考虑花卉生产的特殊性和该区域自然条件。 我的答案:气候——(海拔高、纬度低)光照长而强,水资源充足,热量适宜(或温暖湿润)。山区年温差小。地形——山区排水状况好。若在平原区则地势平坦,有利花卉种植和经营。水源——充足。 来题答案:(地处低纬),雨量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 不同之处及分析:来题只侧重答气候一项要素,这是有悖条件中“自然”内涵的,这是其一。其二是,该国地形虽然以高原山地为主,不等于花卉种植就必须在高原山地呀! ⑶ 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条件(13分) 解题关键:从影响花卉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要素)出发(思模应用) 我的答案:1接近北美花卉市场         2 交通:航空运输便利           3 政策:国家政策支持       4劳力:发展中国家(根据信息“基多”而判断是厄瓜多尔,或者空间定位是南美洲而知)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或劳动力成本低。 来题答案: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不同之处及分析:“欧洲”等。题干中虽然介绍了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但从区位角度,厄瓜多尔更接近的是北美,若远销于欧洲或日本,则空运的成本费用就会大大提高,失去了其区位优势。 39题(4、5)20分   (大综合题) 背景材料切入:“三国志·鲁肃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一段关于荆州地理位置的描述。 ⑷ 题:据图5分析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12分)(图5:古荆州部分地区等高线(200米)图。图中信息有洞庭湖、云梦泽和(长江)水系。 解题关键:提取信息能力。1 . 200米等高线圈内有大面积的湖沼。可以推知该地以平原地形为主;2 洞庭湖及所在区域水系,推知是湖南、湖北省;3 图中西部200米等高线与(长)江水系平行且邻近,说明西部是山区峡谷。 4 东南有一闭合(200米)等高线,说明海拔高于200米,地势较高,不是平原。 我的答案:扼长江中游,东西航运的中点,水乡泽国,水运便利。湖北历史上就有“九省通衢”之称,古荆州位居四通八达的交通路口。 来题答案:水陆交通要道(枢纽、节点)。分析:扼西部山区东出口,为吴、蜀东西相连的水运交通要冲。西部的山地与东部的湖沼阻碍了南北的联系,使荆州成为南北交通要道。 不同之处分析:1 “扼西部山区东出口”,这在读图时应该得知。但我认为已经强调了“东西航运的中点”,就不必再画蛇添足了。加之这也超越了题干条件所要求的“据图5分析——”,而是提取了材料一、二中信息“荆州北据汉、,利尽南海,东连吴、会,南通巴、蜀。”2“西部的山地与东部的湖沼阻碍了南北的联系,使荆州成为南北交通要道”,虽然图中信息可表东西部地形(湖),但要能说出后半句“阻碍了…”确实很难。因为图中并未明确古荆州位置在哪儿(图中有两个点),尤其是考生对荆州的联想必须是荆江,方能确定位于洞庭湖之上游(西部),进而说出在平原地形区,利于南北交通。但我想,在考场上学生未必会有如此缜密的思维。 区分度: 较大 ⑸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当时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8分) 解题关键:农业发展条件的思模运用。 答案:未有异议。 区分度:较小    试题评价    本试卷可以说是历年来难度最大的一套试题。体现在: 1         知识超纲。选择题9—11题,月相问题不做考查内容。虽然题目对相关难点做了注解,但超出了考生的理解能力。 2         图幅明显减少。地理图共计4幅,涉及5道选择题(20分),2道大题(56分),合计76分值,有失地理教学中重点突出的图像思维能力训练(这也是考纲和教学大纲所重点强调的)要求,增大试卷难度,使部分地理知识的考点显得很抽象。 3         难度大,考点偏,避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热点(区域)。 ⑴ 难度大。区分度集中在选择题。其第4-5题;9-11题,还有答案具有估算、模糊的7-8题,合计7小题28分。据试后调查,选择题答得最好的同学是做对8小题,而答得不好的或一般的只做对4-5题。二者相差12-16分。 ⑵ 考点偏。考纲要求抓主干知识,可今年试卷中的第9-11题(月相),36题(厄瓜多尔)的区域可以说都是偏离大纲的要求,偏远于中国的区位和09年世界与中国的众多热点问题,不符合正常思维。 ⑶ 避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所谓重难点既含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又含主干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应用);而热点则是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与人民生产、生活、国家建设与发展、社会安定与人地和谐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大的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条件、地理知识应用等倍受人们关注的大事件。就这一年来,国家和国际上的大事件特别多,可高考出题就像特意回避重点、热点知识一样,让全体考生有备的不考,无备的倒考。上网看一下,很多考生对今年的高考试题是大失所望、怨声连片。我市高二年级地理备课,研讨今年高考试题时,据说(我没参加)一些名校的高三名教师对此也是愤评、无奈。 试卷结构的优点或是我们做的较好的地方是: 1 凸显“思模”应用。例36题、39题(区域地理)某一地理事物的条件分析、地理要素特征表述,共计56分值。这在我们平时教学中特别是考前能力训练中都反复强调或训练过的。 2 农业问题比重(分值)偏大。选择题3题、综合题36(2)题(13分)(3)题(13分);39(5)题(8分)共计4题38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我们教学中给予了非常的强调和训练。虽然高考题是题点偏(农业的主要问题是粮食问题,这是重点、主干知识;也是今年的热点问题——金融危机及我国华北的冬旱、美国的冬季暴风雪、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火灾等世界主要小麦产区的灾害对粮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不考,却考的是厄瓜多尔的花卉生产条件。当然,只要掌握了相关思模和区域的地理条件,学生还是能答好的。 3 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有所体现。例选择题的6——8题,以等高线图为载体,考查了两点之间相对高度的计算。这很基础。而由此深化到气温、天气变化,就其考点而言,是很基础的;但就其考查能力而言,侧重了估算、推算,干扰项也很强。 给新高三地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1 继续抓好地理学习的常规训练——尤其要重视区域空间定位(一定要细化、强化、反复化)以及回答区域地理问题和生产活动因素的思维模式。 2 细研考纲,结合教学选好经典例题(最好是近年全国高考题),从中认真体会考点的设置和标准答案。不要忽视或麻痹考纲之外的东西或上年考过的区域及类似问题。 3 坚持不懈的抓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落实,抓地图的读图训练的方针不变。 4 抓热点问题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冷点区域和考点。要用地理教师的职业敏感在关心国家及国际大事件的同时从中去捕捉,挖掘,提取地理要素编制地理试题,引导学生遇事习惯联系地理知识去思考问题,形成主动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温馨提示 高考题是防不胜防,但只要我们认真去想,努力去做,抓基础教学,抓常规训练,我们还是可以取得较好成绩的。        三、众里寻他回                   ——教学讲座:怎样上好复习课?    复习课,是教师组织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或阶段性复习的一种课型。它是帮助学生在认知上对已有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和升华化,帮助学生攻克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强化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最能体现有效教学的。按复习内容和范围可分为单元复习和专题。 一 单元复习课——应该宏观做到:     单元复习,内容广,考点多,涉及到主干知识和重点问题以及学习中遗留下来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它非一课时所能完成。因此,首先要做好复习规划,在课时安排、目标落实、学法与教法指导、习题配置等方面统筹安排。应该宏观做到: 1 建立知识体系网络,注重知识间的关联性,便于学生整体的把握主干知识。 2 抓重点知识。要使学生知道哪些知识重要,为什么重要,了解其在教材和学习中的地位。如:构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的区位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形成、危害和防御措施,区域地理环境的地理要素特征描述及主要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等,都是高中学生学习地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更是重中之重。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与空间分布,洋流的形成与分布,世界大洋平均盐度和温度曲线的空间分布,陆地自然带分布与地理环境等,归根结底在于对理想大陆上三圈环流的理解和掌握。抓重点知识,就是把握了知识系统的主体脉络,就能在高考复习中不迷失方向。 在复习课中怎样才能突出重点知识的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到:    ⑴ 要以问题形式对重点知识进行知识整合,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进行知识拓展和应用。     ⑵ 要与高考联系,注意该知识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尤其是近年出现的形式和频次。即用高考原题作为经典例题进行知识回放,让学生用心体会这类题的设计用意和答题思路。 3 对待难点问题,师生都要知道难在哪里。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要对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和应用有足够的驾驭能力,学生要知道自己哪个知识点在接受和理解乃至应用上有困难,这样就会通过在复习课上的讲解、讨论或辨析中赋予极大地关注,是教学有的放矢。     在复习课中怎样攻克难点问题呢?我是这样做的: ⑴ 找到疑难问题的关键。例光照图的解析------关键在于晨昏线。要抓一个方向即地球自转方向、三个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地球上某一纬线的切点、晨昏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交点)、三条线(晨昏线、180°经线和0时或12时线即光照线)、进行三种基本图型(地球侧视光照图、以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光照图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极昼极夜光照图)的转换 。                                                                                  ⑵ 以题代入。让学生感受难在哪里,可以采取让学生“先做题-在做题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反馈、教师点拨或设置辩论的环节,使学生最后大悟”的方式从而达到正确认知的目的。 ⑶ 反复训练。例光照图、等值线判读等技巧性较强的类型题要以专题形式集中练习,并在总复习阶段时常(每星期做一道典型题)练习,与遗忘做斗争,在做题中不断熟练解题技巧。 ⑷ 化难为易。对一些难记忆、比较杂乱的零碎知识可以采用技巧性手段进行记忆。如编口诀、顺口流,谐音记忆,恰当比喻,体态语辅助说明,自制教具进行动态演示,制作漫画以及电子课件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趣味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心境下乐于学习。 4 课程节奏要有跌宕和高潮,教师讲课要有激情,牢牢把握并引导课堂上的学生思想动态。 二 专题复习课——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    专题复习,就是针对某一知识体系进行脉络梳理、知识拓展和进行类型题训练。在复习中应该注意这么几个关系: 1 注重因果关系:     许多知识间是具有关联性的,只有抓住其内在的联系,才能由果究因,由因生果,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如前面所述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理环境中的所起到的制约意义。再如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等,我们都可以采用箭头式或纲目式板书体现知识的因果关系,进而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掌握类型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2 注重类比关系: 不同地理事物之间是有许多可比性的。比较相同的或不同之处,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事物间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养成运用表格的习惯,这样做可以使项目清楚,齐全,便于读者一目了然,更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辨析的思维习惯。 3 注重图文、图表、图图转换关系,突显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就是图像思维和地图语言。进行图文、图表、图图转换训练,应该是一种常规的学习、复习方法和手段。在高考中也基本上是以图切入进行知识覆盖的。要交给学生读各种图的技巧和方法。专题课中更要精心设计与复习专题相关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类问题可能出现的图像系统是什么,形成读图、用图的素养和技能。 4注重教学主导与主体关系: ⑴ 改变学生被动答题状况。如课堂上简单的问答式,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老师做了主宰。这样,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来。要给学生思考、质疑、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⑵ 建立“导-学-思-疑-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作为学生学习入门的引导者,学习知识框架的设计者,学习情境的创造者,学习效果的规划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主动学习,探究,提疑,通过课堂上的讨论、辨析、教师的适时点拨、讲解,使未知变已知,使疑难变明确,产生认知上的升华而大彻大悟。 5 教材原有案例和拓展案例的关系。教材中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问题的普遍性,很值得我们去重视。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它有时又具有过时性、片面性或地域上的差距使学生产生的陌生性。这就需要教者和学生都要关注时事地理的发生发展,适时补充,拓展案例,让学生更能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产和生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有用性和应用性。例,传统工业区的案例——鲁尔区的形成、衰落和兴起条件,对我国的辽中南老钢铁工业基地的振兴、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出路都有一定的说明意义,在教学中注意把这两个案例设为具有梯度的思考,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主动地去探究学习。 三 教学方法 1抓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就是学习的主体脉络,是纲领。抓主干,就要做到纲举目张。怎样做到纲举目张呢?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纲目式板书,它是学生学习的思维线索,它较好的揭示了知识间的相关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然后,学生在板书的指引下阅读,思考,整合知识。最后,进行学习反馈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点评。 2 开放式教学。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进行提疑,老师或组织学生进行答疑,讨论。这种方法难度大。教师要有宏观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机智、妥善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3 点拨式。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做好教学点拨。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点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4 让学生学会: ⑴出题——有助于帮助,培养学生认识考点,学会寻找知识的切入点。     ⑵审题——帮助并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克服马虎、漏读、误读的情况发生。 ⑶ 答题——构建问题的思维模式,给予学生答题思路与技巧的训练。如,区域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要素分析,部门地理区位条件分析,光照图解析、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分析,湿地、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水体富营养化的分析等等,都有问题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而掌握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掌握了思路和方法,就掌握了思维的钥匙。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诗云:“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教学工作中,我们不能像商人那样攫取黄金,不能像农人那样收获庄稼;但我们的财富是教书的快乐,我们的收获是育人的满足。这快乐是金不换,这满足是富不移。 阳光的路上,也许只有我们,才能如此化雨春风;才能如此心怀坦荡,行走天下。  
文章录入:jw    责任编辑:jw 

核发: 点击数:9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