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结尾艺术
闫鹏雁
摘要:地理教学的结尾,犹如弹奏一曲之曲终。要能让一堂课完美收场,结尾至关重要。完美的结尾设计,可让一堂课所学知识得到概括和升华,也可让整节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对引发学生思索和探究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结尾方式 教学重点
教师都较为重视和讲究课堂教学的开头——导入语的设计,常常以歌曲、游戏或动画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求使它犹如“凤头”一般,站得高,叫得响,引人入胜;却往往忽视了课堂结尾的艺术。课堂教学的结尾和导入一样重要,因为结尾常常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好的教学结尾可以使知识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使其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幽深,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深入,从而余音缭绕余味无穷。
课堂结尾的方式种类很多,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小结式、前后呼应式、练习式、检测式、竞赛式、解疑式、设疑式、育人式、娱乐式等多种方式,进而突出整节课的教学重点。
下面就介绍几种我课上常用的结尾方式:
(一)总结式结尾
这种方法是授完课时,对全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结尾方式。它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归纳总结必须体现提纲挈领,全面准确,力求多形式、有深度,不能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或简单重复。例如:2.2气压带和风带一课总结时,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1. 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地势高低和气温高低,一般它们都呈反比。同一水平面上气温低,气压高,气温高,气压低;垂直方向上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2. 地球上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可简称为“六风”“七带”)其名称要求记住,且气压带南北半球一直,风带南北半球(风向)对称分布。
(二)立“疑”激趣法结尾
巧设悬念,立“疑”激趣,可引人入胜,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悬念的设置要因时而异,因材而异,如新学科、新章节的“绪论课”可考虑用悬念性结尾。除了向学生介绍即将学习的课程的特点,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外,在结尾时,不妨展示其中一两个有趣的“片断”或精彩的“镜头”,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理解性较强的内容也可设立巧妙的疑问,诱发学生积极探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讲完“地球的自转”后,可让学生思考:假设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那么太阳日还长于恒星日吗? 悬念性结尾,“收”中欲“展”,使学生思前,觉余音缭绕;顾后,兴味盎然,欲奋力再攀。
(三)直观性结尾
课堂结尾时,实有必要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教师有条不紊的在“画龙”的基础上,“终曲”要恰到好处地“点睛”,这有助于学生快速地再现本节课的内容,起到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
如:“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四)化繁为简法结尾
就是指导学生把冗长复杂的内容浓缩成要点、图示或者歌谣等,便于学生巩固知识。
例如:“南亚”结束可引导学生记住六个“三”:三类国家(内陆、临海、岛国)、三大地形、三大河流、三大宗教、三种气候。
(五)练习检测法结尾
新课讲授结束时,教师抓住重点、难点或关键点,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作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练习,既可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强化,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又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例如:农业的区位选择结尾,
读图分析题:某城镇周围有三块地,准备分别发展乳牛业、花卉业和水稻种植业,从影响农业类型的区位因素考虑,应该如何安排并说明理由。
(1)A适宜发展 水稻种植 业,理由是面积大、地价低,水源足
(2)B适宜发展 乳牛 业,理由是近市场,交通好
(3)C适宜发展 花卉 业,理由是近市场、水源足、地价高
(六)迁移式结尾
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则是检测学生能力的最可靠的指标。学生迁移能力强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教师可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提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训练材料,让学生在迁移过程中巩固新知,将所学知识在新问题中运用,促进知识向能力发展。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也可能暴露出学生的思维障碍和能力缺陷,使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结尾的方式可能还有很多、很多,而这些方式的选择要依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学习程度及教师教学风格而不同,不可生搬硬套某种模式,使课堂结尾方式成为僵化的教条。
上一篇:> > 浅谈课堂组织能力与英语课堂教学...
下一篇:> >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对话式教学的...
Copyright@http://www.jlstz.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11111号
Powered by 国微 Code © 2003-2018